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POTS Weekly

POTS Weekly


我的怪胎家人: 吳乙峰談《秋香》與沈可尚談《築巢人》

Posted: 28 Nov 2013 07:38 AM PST

文/蘇盈如
圖片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微光影像工作室、蘇盈如攝

什麼樣的生命值得活?一個被關在家裡、毫無社會連帶與生產的人,除了吃喝拉撒彰顯其生命機能,他如何證明、社會又如何想像,他不只是一個社會福利的號碼、服膺資本無償勞動的臉或某種疾病障礙的代名詞,而擁有性格特質、矛盾與缺陷。和所有不正常的正常人一樣,享有相同權利。面對所有人假裝看不見、形同監獄的機構,旨在由政府施捨微薄補助或仰賴慈善捐款,任官方與民間共謀的社會福利想像,是否只在加深各家戶,以及少數個體基於倫理倫常的照顧重擔,而非創造一個,積極地讓各種生命形態介入生存,容納怪胎異己、互助社會的可能?例如,健保局統計2012年重大傷病證者89萬餘人,同年內政部統計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近112萬人。此間或有重疊,甫上映的《秋香》與即將於一月初上映的《築巢人》,回應到社會早已有能力去面對不一樣,將鏡頭平等轉向照顧的脈絡與各種可能。 為什麼一個更往內捲、固著於個體身上的故事需要被看見,又是一個與誰的對話空間,至今仍然很難回答。兩部片各自有文化部與國藝會的補助,在拍攝時是自費而非基金會委案。影片缺乏政治經濟等結構性資訊,1960年出生的吳乙峰與1972年出生的沈可尚,同樣身為兒子或父親,內在地面對男性身為照顧者的角色,看到他們與自身的和解,我簡直要起立鼓掌十分鐘了。

吳乙峰
你好像很喜歡兩個字的片名啊?
沒有,剛好。你問到這個就真的是獨家了!

read more

愛情如輻射,核你在一起:專訪《愛慾來襲時》導演蕾貝卡斯洛托維斯基

Posted: 28 Nov 2013 06:58 AM PST

文/曾芷筠
圖/前景娛樂提供
法語翻譯/李良玉

法國電影《愛慾來襲時》原名Grand Central,意味著核電廠,也意味著監獄。搭配著薩克斯風的電子音效,電影開場出現的巨大核電廠、奔馳在平原上的火車讓人印象深刻,而隨著男主角(塔哈拉希姆飾)為了賺錢,離開家人、女友進入核電廠工作,沒有明天的愛情就此展開。結合愛情與無所不在的輻射污染,導演蕾貝卡斯洛托維斯基(Rebecca Zlotowski)認為,愛情就像輻射一樣危險卻無所不在,亦可能讓你致命。就像被情人深深一吻,你感到暈眩、雙腿發抖、視線迷濛,這就是輻射劑量超標時的身體反應。電影充滿大量對核電廠工人生活的描繪:工人們群居在核電廠附近的小房屋或拖車內,彼此都是朋友或夫妻(許多人卻因長期被曝而無法生育);下班後的破爛小酒館裡,玩上一整夜的騎牛仔遊戲;因為擔心劑量超標丟掉工作而偷偷藏起輻射偵測器;髮膚被輻射污染時的反覆搓洗……。

本片描繪核電廠工人的勞動現場和家庭,來自底層階級亦不被家人接受的男主角搭上火車,與同樣四處飄蕩找工作的朋友一起進入核電廠,什麼專長都沒有卻能在輻射管制區內賺到高薪,而透過層層轉包的人力管理公司,例行身體檢查和管理規定只是電廠躲避責任的機制。在鄉下周邊,世世代代,永遠是這群緊密的邊緣群體維持巨大能源的生產運作,電影卻讓我們看見真實細微的情感。

read more

諾亞方舟是否可以拯救生物多樣性? 談長毛猛瑪象YUKA特展

Posted: 28 Nov 2013 06:51 AM PST

文/蘇盈如
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目前展出的長毛象YUKA特展,呈現長毛象骨頭、身軀與糞便遺骸,所食植物樣本,草原動物的生態環境,以及人類骨器、石器手工業傳統對於長毛象的徹底利用。完整闡釋伴隨冰河時期結束,因氣候改變與人類最後致命的獵捕下,長毛象滅絕前的生活。我不斷思考,長毛象跟台灣以及島民的關係是什麼?以最接近的地質時代來說,台灣在冰何時期晚期為舊石器長濱文化。令身為骨頭癖的自己感到興奮的,不是對於冷凍長毛象原產地直送奇觀式的好奇。而是觸摸、遙想各式各樣、不同物種部位、大小不一的骨頭,在三萬九千年前的存在。

read more

次文化派對空間2.0 生命再政治計畫 ——反核DJ聯盟「耕聲人Sound Farmer」

Posted: 28 Nov 2013 06:02 AM PST

文/曾芷筠
圖/耕聲人

總是苦惱找不到免費的空間進行訪談,在這金錢打造的都市。約好在一間新開張的便宜飲料店,就坐後瘦小清秀的DJ City和帥氣的DJ Soma準時現身,架好電腦上線與遠在德國的DJ黑鈴skype,金髮紅唇的Betty Apple來遲匆匆坐下。不料訪談進行沒多久,九點鐘店就打烊了,我們一行人在路上淋著小雨尋覓著下一個空間,從小酒館與大廈騎樓走到有免費無線網路可以遮風避雨的捷運站廁所,City突地大喊著:「你不覺得這樣顛沛流離就像我們生命的隱喻嗎?」社會是一個大監獄,耕聲/更生的名字便源於此,如果想要解放重獲自由,就像背負著前科從監獄裡跑出來的更生人,在這個基礎之上重新創造、經歷、再活一次;而耕聲則是理解、耕耘、行動,並以音樂作為溝通的媒介。

read more

記者手記:如果語言是威士忌

Posted: 28 Nov 2013 02:00 AM PST

文/蘇盈如

溝通如果真的可能,一個另類媒體的記者,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做完訪問,最近又重新開始感覺沮喪。訪問其實是互相折磨的過程,幾近疲憊。我其實很不喜歡說話,生活中為了避免麻煩,往往會減少需要解釋自己,或他人意圖教訓你的機會。例如,保持平凡就不會被注意,安靜便能夠清楚劃分自己與他人的私領域。只是,我對於自身與周遭的重複性,也很沒耐心。無論大名字小名字,一個小時左右的面訪,是我與受訪者唯一相遇的機會。老實說,這讓我覺得很輕鬆。當然,短時間內,對方的偽裝、習慣、當時狀態、對彼此的認知甚至不同語言的隔閡,讓他能夠吐露的有限。雖然,人也不可能被切片分析。往往訪問片段最後不會留下提問部分,因為那實在太蠢,問了笨問題、詞不達意或說不清楚的問題。最後,我如果沒有力量去置入新的觀點與可能:一種不僅止於修辭或回應,而能掌握方法,爬梳出新的討論方式與方向。如果做不到這點,甚至變得無聊,我應該如何面對資格與意義的自我質疑?大概因為如此,記者對報社而言永遠是消耗品。一個好的出版、媒體環境,究竟需要多少社會成本,或者一整個生態鏈去支撐,在這裡先打住。

read more

POTS WORLD:破世界

Posted: 28 Nov 2013 01:59 AM PST

緬甸:亞洲的新米倉,中國成為最大買主

據緬甸當地消息,來自中國的採購商已經和緬甸農民代表談妥一筆可觀的生意:挾著價格的優勢,緬甸於2013至2014年將會為中國生產稻米,而中國則將提供緬方生產稻米所需的肥料與機具設備。根據協議,中國將可以當地的稻米價格購買協議範圍內的所有稻米收成。除了中國,印度也與緬甸的農民代表達成類似協議。

甫結束鎖國的緬甸,正積極尋求外資,協助其重返稻米出口大國的昔日地位。緬甸目前的稻米市場價格低於應有水準,主要肇因於波動不定的價格與農民積累已久的債務問題。緬甸的伊瓦拉底三角洲遠大於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而外資則可望讓緬甸的稻米產量和出口額大幅躍進。

緬甸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的稻米出口量為210萬噸,比原定目標高出40%,也幾乎是上個財務年度出口量的三倍。低價仍是緬甸稻米的最大優勢,鄰近的中國成為最大買家;而歐盟最近則依據對低度開發國的優惠貿易協議,也已免除緬甸稻米的進口關稅。(來源:dvb/編譯:李易安)

read more

香港焦慮 是也不是中國因素

Posted: 28 Nov 2013 01:53 AM PST

文/陳虹穎

初訪香港,熱鬧熙攘的大街小巷間,竟然遍尋不著有名的燉品與糖水店。堪為香港特色的大排檔關門的不少。四處都在開藥店。一早,一堆店家門還沒開,便有人提著行李箱排隊,據說是在等奶粉。還有捷運系統嵌入百貨公司空間,便捷迅速之虞,兩邊盡是空蕩華麗的精品店;買不起的人們,只能坐在走道間。

香港邁入中國區域整合過程,成為不少台灣人觀望並映照統獨問題的焦慮源。無論在人口政策、土地政策與觀光產業政策上,「英國殖民完中國殖民」這類坊間說法,反映的是香港人長期欠缺實質民主自治權利的焦慮與統治者不意圖的後果。

在香港,大排檔與甜點店的迅速消失,反映的是觀光經濟過度仰賴中國旅客觀光市場,造成供需失衡、外來觀光市場輕易撲滅本土商家與文化的經濟易碎性;而無論是自由行、雙非孕婦與有限醫療資源的競奪,問題不是真的出在香港人每日面對的大量中國旅客與「等級優劣」差異,反而繫在兩端區域政府的問題:香港不存在自由民主的選舉,特首的代議選舉,僅留存「雙層代議」的偽民主劇;香港政府從一開始就沒有自主調控審批入港陸客的權力,促成港人對新來港婦女的猜忌。

read more

娼嫖問題新思維 古老奴役制度的延續

Posted: 28 Nov 2013 01:51 AM PST

文/劉鳴生

娼嫖問題在法國意外成為輿論的焦點,隨著11月底新管理法在國民議會進入實質審查,社會上的爭議也越來越大。台灣在2009年也曾經因為設置「性專業區」以及「性工作除罪化」之修法問題而有過輿論上的混戰。但是,台灣有關娼嫖議題的討論向來是由工委會和「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所主導,他們一貫的主張是將「性工作」視為「勞動」的一種形式,將「妓權」與「勞動權」並列。

這固然可以從傳統左翼「勞動神聖」的信念中借力使力,卻也因此無法深入娼嫖問題在社會文化以及倫理人權的脈絡,也因此,即使他們在修法過程中設計了一連串的記者會、行動劇,整個爭議的內容卻無法與實體社會對接,結果又是不了了之,上面作假,下面假作,「性專業區」以及「性工作除罪修法」,到目前依然是一本濫帳,沒人搞得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read more

音樂靠邊站:《Kill The Architect》、《G.O.Y.A. 》、《Sunset Blvd.》、《One For The Road》

Posted: 28 Nov 2013 01:49 AM PST

本週站主/愛吹倫

藝人:Cage
專輯:Kill The Architect
發行:Western Conference Records

出生於德國的饒舌歌手Cage於1991年就開始在紐約underground場景打拼,曾經跟El-P與KMD等大咖合作,後來還被納入El-P的Definitive Jux旗下,發行最具代表性的《Hell`s Winter》(2005)與《Depart from Me》(2009)兩張專輯。由於他的音樂與饒舌黑暗到不行,開創了Horrorcore Rap這個派別,更有Hip Hop界的Radiohead之美譽。新作重回誕生2002年處女作《Movies for the Blind》老東家,由掌門人DJ Mighty Mi親自操刀。維持著一貫的整體風格,開頭曲〈Lamb Of Nothing〉中的暗沉合成器音色常出現,用"演唱"的〈I Don't Know You〉比起來算是清新小品了。

read more

回到塵世,踏入舞池

Posted: 28 Nov 2013 01:42 AM PST

文/陳德政

藝人:Arcade Fire
專輯:Reflektor
發行:Merge

這篇文章我並未感到太難下手,並未覺得像過去寫Arcade Fire那樣因糾結得太深而不知該從何下筆、從何寫起、出多少力道。畢竟這樂團出道後對我個人有著非常特別的意義,首張專輯《Funeral》更是2000年以後自己深愛的唱片。

接續作品《Neon Bible》超脫塵世的神聖感仍在,甚至更濃烈(那張專輯富含宗教意味),第三張大碟《The Suburbs》更是絕好之作,純論音樂及編曲,不談歌詞或其他,其完整、平衡與成熟可列三張專輯之首。那麼三年過後,也就是今年發生了哪些事?為何Arcade Fire的神聖感和特殊性變得稀薄了?

太多的宣傳花招與行銷伎倆,各種讓人生膩的新聞炒作是主要原因。這些東西放到原本閃亮華麗的樂團身上當然沒有問題,且有必要,卻與Arcade Fire出道時那種「質樸加拿大人」的氣質並不相稱。身為早期樂迷,絕不是「我們的祕密被更多人知道了」這種不願共享的心態,這是好事不是嗎?而是那個你原先以為的祕密,突然在光天化日下大剌剌地暴露出自己所有的長處和短處。

read more

我不介意隨波逐流

Posted: 28 Nov 2013 01:40 AM PST

文/(OR)伊森

藝人:Frandé 法蘭黛樂團
專輯:隨波逐流我不介意
發行:福茂唱片

以我自己的觀察及解釋,獨立音樂的「現」象其實跟目前「國片」的情況頗有雷同之處;那彷彿是塵封、被禁錮多時的「潘朵拉」盒子突然被開啟了;當真是潘朵拉的盒子?我想見仁見智,至少獨立也好、樂團也罷,如此空前蓬勃的生命力其實是過去不易見的景象。我在大河岸聽過一次法蘭黛(Frandé)的演出,適逢樂隊發表首張專輯《受寵若驚》;當下僅覺得女主唱Fran的聲線不可多得,沒去仔細推敲原來團員裡還有來自甜梅號、這位太太以及Tizzy Bac等樂團的成員,可不可以形容他們是一隊Supergroup呢?

後來得知《受寵若驚》遠赴英倫進行母帶後期製作工程,叫人好生羨慕;倒不是外國的月亮特別圓,而是以一支初生之犢怎麼會有如此般的製作預算?下一張專輯又將如何呢?結果我手中拿到的《隨波逐流我不介意》,除了唱片設計依舊叫人目光為之一亮,昆蟲白的跨刀想必也會爲法蘭黛帶來一些音樂編制上的突變吧!果然《隨波逐流我不介意》減低了《受寵若驚》時期的電子音樂效果,刻意翻唱吳念真填詞的台語歌曲〈桂花巷〉,著實嚇了自己一跳;其實我更期待法蘭黛下一回親手寫出幾首新式台語歌曲。

read more

不用五月天和黃鴨代言的高雄港故事

Posted: 28 Nov 2013 01:37 AM PST

文/謝一麟

書名:濱線追憶—哈瑪星的五四三
作者:李侑謙、林佩穎、陳坤毅、曾愉芬、潘逸嫻、盧昱瑞、藍傑鴻、葉昀裔
出版: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2013/11

自從1994年「社區總體營造」一詞開始廣泛流傳,以及1998年《大家來寫村史》一書出版後,台灣每年不乏以社區為核心單位的地方人文書寫出版品。《濱線追憶》稍微特別的有下列幾點:一,說五四三,是真的很五四三,雖有文史調查的基礎資料,卻沒有文史架構編排,也沒有要塞很多大歷史大政治,或是鄉鎮志寫法的區域發展,只有一篇篇文幅不長的散文(好吧,有一篇是類小說),鬆鬆散散的說著哈瑪星(這不是外星球,音譯自濱線日文Hamasen)的小故事。鬆散不是負面評價,相反的,歷史過量,有礙健康。台灣的教育已經讓國民對於歷史敬而遠之,鬆散一點的東西,很像是放假的下午,拿著一杯冷飲,伴著暖陽,隨便和路邊的老人閒聊,拼湊著一些好像沒什麼,卻又好像有什麼的事情。這種鬆散,也可以說就是常民的視野,更容易架起橋梁,讓人更進入地方的人味氛圍裡。五四三,不是微不足道、雞毛蒜皮的小事,從「小敘事」(有別於政治人物、官方或財團詮釋的「大敘事」(Grand narrative)來記錄與書寫生活,反而更容易勾連起每個人的一些可以產生共鳴的經驗,更容易同情共感。

read more

香港、台灣雙城對照

Posted: 28 Nov 2013 01:35 AM PST

文/Fran T.Y. Wu

書名:香港本土論述2012:官商勾結
作者:馬家輝、梁文道、王慧麟、陳智傑
出版:漫遊者 2013/8

每年香港都會舉辦「本土論述」論壇,後再將發言稿輯錄成書,每年也都各有主題,例如2010是「香港新階級鬥爭」、2011是「本土的性與別/想像新界」,2012年的論壇主題則是「官商勾結」。這一兩年每每翻讀《本土論述》,都會驚詫台灣、香港的高度對照性,特別香港近年來的幾場戰役,不只相關的運動論述幾乎都可以與台灣對話,連發生的事件、所欲對抗的對手,都高度重疊。

例如香港刻正面臨的官商勾結問題,台灣也一樣險峻,差別僅在於我們現在進一步將之指認為「金權(合謀)體制」;當然,如果只是單單如此,則恐怕是全球皆然;香港與台灣相似的是都面臨著、或被指認為面臨著「中國因素」的干擾。

方志恒在〈香港的政商關係與官商聯盟〉即提及許家屯回憶錄(北京派駐香港處理回歸問題的前新華社社長),說許家屯自承北京所設想的港人治港,原則上就是要「建立一個跨階層聯盟,而這個跨階層的聯盟是以資產階級為核心的」,也就是說,北京的對港政策就是去建構一個以官商聯盟為核心的政經秩序;這樣的「(京、港)跨階層聯盟」,和台灣積極在嘗試指認的「跨海峽政商聯盟」自然是可相映照的。

read more

哈囉!搞法律的總統先生!

Posted: 28 Nov 2013 01:32 AM PST

書茗:斷臂上的花朵:從囚徒到大法官,用一生開創全球憲法典範
作者:奧比・薩克思 Albie Sachs
譯者:陳毓奇、陳禮工
出版:麥田 2013/11

面對以馬英九為首、依法行政的主流路線,此刻閱讀本書,正好戳破法治等於理性中立,實則藉此漂白國家集權,而非實踐平等。是否有執法者能夠回答,中華民國的法律基礎究竟是什麼?它應該強力介入治理機制,或者維持最低限度的公平運作?90年代解嚴以來,台灣便有堅守體制內改革的法律人坐鎮。他們認為,好的法治系統等於一個好的國家,這是作者的基本立場,也是所有改革或保守派的基本信條。然而,面對宗教與世俗規範、同志婚姻與賣春、種族隔離與恐怖主義後的和解、居住權…,我們都必須正視在人權做為社會共治幸福體的最大公約數時,它的實質意涵,需要在各立場間不斷被辯論、詮釋與落實。(蘇盈如)

read more

必要看到其他生命

Posted: 28 Nov 2013 01:29 AM PST

書名:共病時代:醫師、獸醫師、生態學家如何合力對抗新世代的健康難題
作者: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凱瑟琳.鮑爾斯
譯者:陳筱宛
出版:臉譜 2013/10

不應該將動物過度擬人化以寵溺,比如圓仔一暝一萌;但人類共感於僅也只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人類面臨的各種生病現形由動物大小事蛛絲可循,更提醒了萬物之靈本位主義的退位。現代病理學之父魯道夫.費爾考夫說:「動物醫學和人類醫學間並沒有清楚的界限——事實上也不應該有。儘管服務對象不同,但在彼此領域所獲得的經驗卻建構所有醫學的基礎。」一書承此生命軸線,英文書名《Zoobiquity》為作者自創用來描述獸醫、醫師和演化醫學之整合名詞,亦即人獸同源學。穿梭演化人類學、社會學、生物學、動物學及獸醫學等多元領域,探索異中有同的身心問題,像成癮、暈倒、性高潮、癌症、傳染病、肥胖、飲食障礙、痛並快樂著等等,科學新知與實例趣味新穎,且讀來流暢撩人,常不禁莞爾一笑,而引人深思。(倩鳥兔犬)

read more

用歌聲尋找自我《閃亮女聲》

Posted: 28 Nov 2013 01:28 AM PST

文/但唐謨

《閃亮女聲》是一部音樂片,有唱歌跳舞,以及振奮人心的奮鬥故事;這種電影,最容易會得到影展的「觀眾票選獎」,因為這類電影總是帶來愉悅,彷彿是惡劣現實中的一劑療癒良藥。這部片的背景是1968年的澳洲,我們都知道1968年在美國,法國發生了什麼大事,但是在澳洲……

這部電影的一開始的片頭就穿插了一些當時的歷史畫面,有越戰,甘迺迪,拳王阿里,以及民權運動的實況;但是背景音樂,卻是四個澳洲原住民小女孩在唱歌。這個片頭簡單地帶出了片中兩個國族之間的關係。在當時的澳洲,原住名是被公然歧視的,他們的文化漸漸在消失,甚至他們會認為自己是次等的人類。本片的主人翁是四個澳洲原住名女孩,她們的面容明顯和白人很不一樣,膚色也比較黑,但是並不是非裔黑人。故事一開始,她們跑去參加一個歌唱比賽,其他的參賽者都是白人小孩(都唱得很無趣),只有她們是原住名,而且來自一個大家都叫不出名稱的小鄉下;最奇怪的是,她們選擇的參賽歌曲,是美國鄉村歌手梅爾海格(Merle Haggard)的西部歌曲。雖然她們唱得不錯,但是看到三個彷彿「夢幻女郎」的女子團,唱著懶洋洋的鄉村歌,感覺真的非常違和。

read more

男色與形式風格的傑作《過界》 動物權紀錄片的傑作《十二夜》

Posted: 28 Nov 2013 01:13 AM PST

文/李幼鸚鵡鵪鶉

2013年10月28日〈自由時報〉記者謝文華報導泰雅族男藝術家瓦旦·塢瑪在國際藝術村拿彈弓、石頭射裂一些鏡子,「用殘破鏡角紋面」並脫衣全裸,把白布將「全裸的自己和鏡子碎片緊緊綑綁,痛苦翻滾五圈後『破繭而出』」,「省思身分認同」。另有陳憶玲把一條魚放在無水的水缸,試探觀眾見魚痛苦掙扎是否會為魚加一杓水,但「突然有位香港藝術家倒進一桶水,抱走魚缸」,陳憶玲的創作「不得已中途結束」。被迫提早結束,陳憶玲活該。她根本就不該搞這種低級幼稚玩意(而且是對西方早已有人玩過的把戲東施效顰!),藝文界許多朋友聽我轉述這則新聞都認為要向那位香港藝術家喝采!你我也順便體認到瓦旦自虐式自我淬煉、自我省思不愧令人心疼、發人深省的上品,陳憶玲的招術活像納粹拿猶太人當實驗或是美國白人往昔把黑人與紅人(印第安原住民)看成沒有靈魂、不會疼痛的木石加以凌虐、屠殺。陳憶玲倘若有種,請用她的身體或是她父母的身體來刺、來刻、來砍或許會比較「有趣」、也更能探測觀眾的人性。不過你我或許因此體認到原住民(瓦旦)果真遠比漢人(陳憶玲)優秀、慈惠,倒是額外收穫。

陳怡君為新竹影像博物館播種、耕耘多年,深受社會大眾愛戴。她為了2013年11月29日到12月8日的「鐵馬影展」加進了「動物權」單元也很讓你我驚喜。屆時將在台北的電影資料館放映賀照緹的《我愛高跟鞋》、李偉傑的《蜂台灣》、林瑞珠的《神豬沙龍》。在這之前,Raye導演、周宜賢(以及裴佶偉)攝影的《十二夜》既是2013年金馬影展最值得記憶的電影,又跟「鐵馬影展」三部動物權紀錄片成了台灣電影史不該被遺漏的章節。正巧林巧棠的文章〈牠們的眼睛──致艾莉絲·沃克〉剛贏得〈中國時報〉2013年文學獎書簡組優選,為動物權扳回一城,但願陳憶玲能夠虛心拜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