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TS Weekly |
- 反抗女性在路上,雙旦安蒂岡妮:洪承伊、鄭尹真
- 拓墾老台灣歷史紀錄片大荒:導演許明淳側談《阿罩霧風雲》
- 島上島的幸福共同體:專訪五月光州民眾畫家洪成潭
- 編輯室手記:成為一尾潛游的熱帶魚
- POTS WORLD:破世界
- 網路巨獸攜手告美國政府 網路商業媒體的公平正義?
- 台灣高等教育何去何從? 教育公共化為方向
- 音樂靠邊站:《Performance》、《The Third Eye Centre》、《The Majestic 12 Years 1994 – 1998》、《Tides End》
- 忘憂曲
- 退冰
- 中國轉型關鍵時期的思想交鋒
- 赤裸暴露在一切黑暗眼前的隱形人
- 活體禮儀師
- 精神病母親,神經質的我
- 老人家的歡樂合唱團:《為老婆唱首歌》
- 《噢!柏林男孩》、《阿罩霧風雲》
Posted: 13 Sep 2013 02:58 AM PDT 文/曾芷筠 妳往上伸出妳抗議的空拳,妳的美一直都沒變。——《安蒂岡妮》 一開始聽到《安蒂岡妮》(Antigone)時直覺無感,那或許又是一次以在地脈絡或台灣方言重新詮釋經典的企圖,我們以閩南語重演過莎士比亞、貝克特、希臘喜劇,而究竟,我們為什麼需要再看一次希臘悲劇經典?這回面對由王墨林執導的新編戲劇,這個異常在乎冷戰、軍事戒嚴體制、前衛劇場社會功能的劇場人,還能如何訴說這個受盡命運詛咒、唯一願望是埋葬曝屍野外的哥哥的女性角色? 從異語到失語,互為主體的東亞反抗者 排練場上,來自Shim劇團的韓國演員洪承伊、白大鉉,台灣演員鄭尹真、中國演員何雨繁,四人在斜坡上顫巍巍地各自以韓語、中文對戲,偶有接錯話或搶拍的參差。當我正狐疑難道正式表演將以雙語演出配字幕嗎?又發現韓籍安蒂岡妮(洪承伊飾)所愛、所要為之違抗國王命令的哥哥波利奈西茲是由中國籍演員何雨繁飾演,而妹妹伊絲米里則由鄭尹真詮釋,血親兄妹卻以不同語言腔調說出高度象徵的詩化台詞,令人很難跨越這種違和感。然而隨著劇情發展,故事從古希臘行走至東亞近現代,二二八事件、六四天安門、光州事件進入視野,才明白此劇的企圖不只是從古代國家律法對於道德人倫的壓制連結到現代國家暴力或軍事戒嚴對反抗者的迫害,亦是在一種互為主體、互相理解的東亞諸國類似情境中重新尋找人之所以反抗的來源。新編劇本大量引用黄晢英《悠悠家園》,配合台灣版畫家、白色恐怖受難者黃榮燦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影像、韓國洪成潭瀰漫抑鬱氣氛的版畫作品。於是率先地說,如果犧牲是美的、革命是美的、純粹的愛是美的,這種完全迥異於現代資本化社會中的情感經驗要如何透過這四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卻有相似歷史進程的演員來展現? |
Posted: 12 Sep 2013 07:59 AM PDT 文/蘇盈如 歷史其實既廉價又奢侈。人文學院的學術預算常被認定可以簡單打發,沒有實驗室儀器,查閱史料的研究應該很便宜吧?然而,歷史本質是故事,稱不上是成果,更接近一種描述故事的方法。探索各種方法,對庶民來說,卻是很奢侈的了。在缺乏論及彼時經濟結構與土地制度背景的前提下,甫上映的《阿罩霧風雲》藉由說書者台語口白,簡單特效,提點出當時自大陸渡海來台林姓漢人氏族的「世界觀」。時間強勢向前,轉捩點便如館藏般被蠟化的主角,意指這個不斷被重新塑模凝固的真相時刻。後設暗示無論歷史或電影,都無法擺脫故事必須繼續說下去的宿命。《阿》具象化一般人對於史學的渴望,當然觀眾也可以當成一個,談恐龍為何滅絕的科博館電影來欣賞,一樣好看與刺激。 監製李崗在《穿越霧風到林家》一書中指出至今六年以來的研究、討論與紀錄片拍攝的計畫,基礎在於接近真相的企圖「想對下一代提供一種接收歷史的態度,就是越『威權』、越『英雄』對它的問號就要越大」,這種說法延續庶民與「大歷史」既近且遠的關係。長期以來具商業企圖的文本,僅在辯證英雄與時勢的大歷史,或召喚庶民品味的小歷史,兩者都刻意疏忽掉,庶民作為主體也在(被)介入、影響、操弄政治。所有人都沒有發現,歷史裡面從來都沒有「我們」。導演許明淳、拍攝團隊與研究者不僅穿越政權定義下的時間,他們同時穿越了,一種看見過去主體的視點與敘事方式。 |
Posted: 12 Sep 2013 07:47 AM PDT 文/蘇盈如 「昨天一起漫步在大街上/昨天一起看電視而說笑/昨天吃了同一個鍋裡的飯/我們/昨天一起遠行/昨天一起想了明天/我們/昨天。」—洪成潭詩作〈兄弟〉 洪成潭(1955年生)剛下飛機,在《洪成潭版畫展─五月光州民眾畫抗爭暨紀念台灣黃榮燦》木工師傅跟工作人員進駐佈展時分,我拖著他做起訪談。話語籌措緩慢,彷彿這些都是在心裡鑄下,做了一輩子的事。1980年剛從光州朝鮮大學畢業,便直接置身反抗戒嚴的民眾中,擔任市民軍文化宣傳隊負責人,動員美術學生,製作看板、海報、以及大字報(新聞牆)等等。爾後近十年間,政府禁止相關出版傳播品,他持續製作從5月18至28日光州抗爭十日間紀錄版畫,許多宗教、市民、社運團體要求查明真相,他則透過美術參與運動。後來所知,軍隊鎮壓下死者191人,實際賠償受難人數4,362名。曾於1989年與北韓通訊作品,而違反《國家安全法》而坐監三年,由國際特赦組織介入援救。直到今天,他的公開展覽多在1990年以後出現,在歐洲、紐約、日本以及光州雙年展等。2012年「五月光州民眾畫家」在目前南韓總統朴槿惠當選前,以諷刺油畫〈Golden Time崔仁赫醫生給剛出生的總統閣下敬禮〉向其致敬。對於經歷政權直接迫害的創作者來說,樸拙版畫至此,幾乎是一種淒涼的幽默。 「起風了/擁抱著風/風/預報明天的天氣。」—洪成潭詩作〈血鬥六〉 |
Posted: 12 Sep 2013 02:49 AM PDT 文/陳品彣 今年溽暑特別難熬,各地議題開始發臭,直逼政府出來面對。在社運現場時,想著不同性格、職業與個性的人們如何在社會運動上,以適合自己的方式行動。 例如七月初採訪蟾蜍山聚落,與八月底採訪華光迫遷苦行,這兩者面臨到相似得拆除住宅與追討不當得利的處境,由於時間緊迫與地緣性,兩者採取的方式亦有差異。蟾蜍山透過測繪、訪調、紀錄片,來爭取保留建築物,在咖啡店辦展的柔性行動,而華光社區則面臨到三波拆遷,並且持續性地有學者、學生的長期關注,在最後一波無力回天的情況下,採取遊行苦行、垂掛布條等強迫社會關注的非暴力行動,傳達訴求。 |
Posted: 12 Sep 2013 02:48 AM PDT 南非:歧視與成見,是防治愛滋病的最大敵人南非約有三分之二的性工作者染有HIV病毒,而提供基本醫療照護與藥物,則可以解救他們的性命,並防止病毒擴散傳播給顧客。有鑒於此,Witwatersrand大學成立了一個針對愛滋病的診療中心,希望將服務對象專注於性工作者。其中一間診療中心,便開設在約翰尼斯堡毒品氾濫、貧窮與娼妓蜷聚的區域內。 多數性工作者(其中許多來自鄰國)不願出入公立醫院,「因為那裡的人瞧不起靠身體賺錢、來自國外的妓女。」社會目光所帶來的排拒,讓她們難以在其他地方接受治療,進一步導致愛滋病在性工作者族群中的蔓延惡化。循此,診療中心不但一視同仁為性工作者提供基礎醫療服務,更主動走上街頭接觸性工作者,尋求他們的信任。 研究指出,當身體患有其他性病時,亦更容易感染愛滋病毒。因此,若能先治療其他的傳統性病,愛滋病毒的傳染便有望能受到控制。工作人員同時也散發保險套,並宣導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因為若想真正控制愛滋病,「我們的每一份子,不論職業類別或種族,就都應該被對等地照顧到。」(來源:npr/編譯:李易安) |
Posted: 12 Sep 2013 02:43 AM PDT 文/陳虹穎 史諾登的證言,為美英兩國如何轉化並延續經濟與政治殖民史,寫下了最新的科技註腳。眾多自由進出侵入個人資料、直窺即時通訊等行為,在全球性「反恐」計畫名義下,「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普世價值如今是警鐘。隨著消費社會與商業網路科技在普羅大眾間形成密實的每日依賴文化,我們所身處的社會,早已成了無孔不入的「監視社會」。 從微軟、雅虎、谷歌、臉書、YouTube、Skype到蘋果,這些早已牢牢組構成我們網上生活結構的跨國網絡企業巨獸,長期以來「服務」全球人民,另一頭悄悄服膺美國政府的要求,餵養美國政府「反恐需求」下的種種個人隱私資訊。今日巨獸變張臉,紛紛拾起正義的權杖,由谷歌與微軟率先攜手開刀,對美國政府發起訴訟,說是「要保護一般社會大眾,免於遭受政府的濫權侵害」,看來實在是有情有義。縱使政府從未保護社會大眾免受跨國網絡企業的種種濫權侵害,這跨國網絡企業在「稜鏡門」事件爆發後,仍然有些後起的「公平正義」與「企業社會責任」啊! |
Posted: 12 Sep 2013 02:41 AM PDT 文/姚欣進 當年台灣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在反對國家機器操控教育的氛圍下發展的。在標榜著教育自由化、多元化方向下,各私立大學紛紛廣設,而忽視了台灣整體社會條件與資源,是難以長期支撐一個幾乎沒有節制的高等教育機構私有化之自由發展。 教育的成本是非常昂貴的,而且由於是長期投資,所以根本不可能以成本效益為準,來做到收支平衡。 但在新自由主義的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下,私立大學昂貴的學費不僅是一般學生越來越難以負荷,而且一旦以這學費收入來作為私立大學的開銷成本(如師資聘請、圖書設備購置等),可想而知,這教育品質必然是相當低落的。 |
音樂靠邊站:《Performance》、《The Third Eye Centre》、《The Majestic 12 Years 1994 – 1998》、《Tides End》 Posted: 12 Sep 2013 02:36 AM PDT 本週站主/boyethan 藝人:Outfit 雖然實在弄不明白《衛報》是如何把Outfit算進了Cook Da Books的胡同裡,硬逼得把當年那首膾炙人口的〈Your Eyes〉端上桌來;要說兩者的共通點,那大概是出產自披頭的故鄉利物浦,卻很頑固地玩起Synthpop。 曾經形容Outfit單曲〈Two Islands〉和曼城樂隊Everything Everything一樣、皆非篤信吉他搖滾這套音樂公式,也非披頭或迷幻音樂純正血統,反而創造出另一番別緻心頭的hyper形象。 大碟《Performance》堅貞的八O音樂路線,飄渺輕挑的chorus與碎拍,歌曲〈Elephant Days〉、〈House On Fire〉適切地導回Indie Dance方位,風格丕變卻不喪失樂隊本位,最難能可貴。 |
Posted: 12 Sep 2013 02:29 AM PDT 文/陳德政 藝人:Julianna Barwick 美國女創作人Julianna Barwick的童年在密蘇里州與奧克拉荷馬州度過,一些較屬鄉間的地方。2001年她赴紐約攻讀攝影,就此在布魯克林定居,添購了簡易的錄音器材於自己的臥室創作音樂;前作《The Magic Place》的那份恬淡與定靜,聽得出兒時的田園時光在她長大成人後仍縈繞不去。 Julianna Barwick作品的共通點是難以辨認的人聲與豐饒的環境民謠聲景,「氣氛」決定一切,至於她究竟在唱什麼,反而變得次要。而尋求氣氛,地球上或許沒有太多地點較孤絕的冰島更適合,在Alex Somers的邀請下,今年二月的永夜冷天中,Julianna Barwick隻身搭上飛機,向東飛越大西洋,降落雷克雅維克。 |
Posted: 12 Sep 2013 02:27 AM PDT 文/海德 藝人:14 Iced Baers 14 Iced Baers的樂團史就是英倫獨立吉他運動發展史的縮影(沒有傳奇吹捧的版本),他們誕生於C86的大爆炸之中,在自我慶祝的瞪鞋風潮中壯大,而歿於英搖前朝,但如同眾多的前輩同儕,十四隻冰鎮後的熊熊也在數位時代大復活,並且推出了包含全部錄音室作品的雙碟選輯《Hold on Inside: Complete Recordings 1991-1986》,讓望穿秋水的樂迷得嘗所望,總算不用辛苦的收集黑膠唱片。 此選輯並不是以編年史方式收錄,打頭陣的反而是第二張專輯《Wonder》,也是他們表現最傑出的一張作品,將本身特有的Neo-psychedelic血脈灌注到Shoegaze錚然嗡嗡之中,既具備了老迷幻的慵懶更融合了C8基因裡潛藏的龐克衝動,甚至微微滲出Dream-Pop的飄渺,但旋律卻蘊含著花草的甜美,就連典型的三位一體也是縮影般具有代表性,CD1收錄了這張專輯前後的單曲與EP,讓人一窺蛻變前後的朦朧樣貌,宛如同期的JAMC般攜帶著轉型的曖昧。 |
Posted: 12 Sep 2013 02:24 AM PDT 文/Fran T. Y. Wu 書名:走出維穩年代:2008-2013中國社會思想交鋒 書名:中國關鍵七問:憂思者的訪談 乍看《走出維穩年代》的主書名時,很容易以為這本書在討論、批判當前中國「越維越不穩」的維穩亂象,但其實全書主要想勾勒的卻是副標所謂的「2008~2013中國社會思想交鋒」,反而維穩、維權的衝突僅只是作為引言。亦即,主、副標其實應該倒過來才比較符合作者所念想的,如能廓清、指認那些在紛雜社會事件底層的、劇烈衝突的社會思潮爭議,或許就能清楚照見社會事件所欲反映出的真實,甚而也可能透過理清對立思潮的內在邏輯,而早一步預測、設想中國將往何處去。 馬國川的問題意識自然是延續著馬立誠、淩志軍合著的《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1998)和《呼喊:當今中國的五種聲音》(1999),以及之後馬立誠獨撰的《交鋒三十年》(2008)。當然,馬國川自己的《大踫撞︰2004~2006年改革紀事》(2006)和《爭鋒》(2008)也都是同一範疇的作品。 |
Posted: 12 Sep 2013 02:22 AM PDT 文/PenPouch 書名:褪形者的告白 最初閱讀這本小說的動機,出於它談及加拿大法語族群遷徙到美國東岸、在「梳子工廠」勞動的情節。移民的流離與紮根、說法語的底層勞動階級、工廠流水線上的硬機器與軟蒸汽、巧緻賽璐路梳子與十九世紀巨大機器的對比…。驚喜的是,小說裡還近乎完整描述了一場罷工:資本家、警察、工賊、罷工者,長期的對峙、運作、與斡旋─角色周全、過程細膩、左翼觀點。一本少年小說、一個啟蒙故事,我想,確實是應該出現一場罷工的。 但這本小說沒那麼簡單─若你以為罷工很簡單的話。少年保羅隱形了,於是他瞥見了黑暗。少年對姑姑的畸戀(但這單戀仍然甘美)、大叔與少女暗室援交、水仙雙胞胎兄妹子夜亂倫,街頭上的霸凌與復仇,刀子沒入了資本家胸口,天主教告解室裡的低語和偷窺…沒錯,這是鐵打的啟蒙故事。成長就是褪形,性與暴力隨之顯影。這有認識論和主體論上「遮蔽─解蔽」之雙重意義:隱形之後,某些事物才在眼前成形/現形;「我」的輪廓瓦解消散,那輪廓才得以延伸拓展。當我不是我,我才得以為我。我消失了,我才看見我。 |
Posted: 12 Sep 2013 02:20 AM PDT 書名:體膚小事 生命起始終點中間,男性青年醫生黃信恩道盡大體之所的埋伏密碼。往往在身體壞掉時,人們才發現它的精密設計。貼此分毫,加上診療室與醫學訓練裡外故事,文字再度探索醫療之於人的意義。醫療商品化不僅排除了邊緣身體的權利,此外所有身處其中的工作者,都得面對自己究竟在扮演「醫療產品的售後服務員」,還是「專業知識的提供者」。作者回歸醫病源頭,現代治療者不通鬼神權威不再,如果生命價值被賦予在器官軀幹身體各部位,我們能否禮貌對待。仍然,我私心期待閱讀醫師之外,醫療照護工作者的文學作品。(蘇盈如) |
Posted: 12 Sep 2013 02:18 AM PDT 書名:無以阻擋黑夜 上次讀到如此精采的「女兒寫母親」,是牙買加‧琴凱德(Jamaica Kincaid)那本《我母親的自傳》。現在,我會把這兩本小說視為「母女書寫」光譜的二極。 一本治癒、修補、拯救,形象是目蓮救母(自己當然也得下地獄)。另一本則沿那歪斜行至無人之境或非人之地、或縱身躍入傷口與深淵;殺死「母親=後母」。總之,無論母親死亡與否,一是復活(懺情體),一是復仇(不斷破格的神經質文體)。 作者在半生瘋狂的母親終於自殺之後,動筆這本家族史,追溯母親和我怎會走到這步?我究竟何時失去母親、或者我何時成為了母親?她在死亡多久以前就已經死去了?我到底如何穿過了那一切而來到這一刻?至於那徹底毀滅、兩代玉石俱焚者,終究無以形成文字;必須承認,不只存在「無以再現的對象」,還存在「再現者的缺席」。 |
Posted: 12 Sep 2013 02:16 AM PDT 文/但唐謨 真不敢相信,本片的女主角凡妮莎蕾葛列芙已經老了,總覺得她一直在台面上,演女主角或第一女配角。她是安東尼奧尼《春光乍現》中的神秘女子,演過背著亞瑟王偷吃武士藍西洛的桂娜薇(《鳳宮劫美錄》中的那個「美」),以及赤腳跳舞,最後被圍巾噎死的舞蹈家鄧肯(《絕代美人》,完全不懂鄧肯傳記電影為什麼跟絕代美人有關)。現在她年紀大了,神采熱情依舊在,尤其適合扮演那種熱愛生命,但是無法征服歲月的堅韌女性。男主角泰倫斯史坦普也很老,他是巴索里尼《定理》中迷倒整個中產家庭的神秘訪客,也在《沙漠妖姬》中濃妝豔抹,扮演載歌載舞的扮裝皇后。如果有一部電影被形容為「星光熠熠」,這部《為老婆唱首歌》絕對當之無愧。這兩位名角不但藝術成就高,最讓人尊敬的是,他們已經年過七十快八十了,還在工作接戲演電影,從來沒有息影的念頭,而且產量超豐富,真的是從年輕紅到老。 |
Posted: 12 Sep 2013 02:14 AM PDT 文/李幼鸚鵡鵪鶉 只能用一句話自我介紹。濫情如我,怎麼可能?於是我說我是「喜歡跟照片、跟鏡子合影的人」。我把我的鸚鵡、我的鵪鶉跟照片中的她們合影、跟鏡子中的她們合影;還把她們跟照片裡的小白文鳥拍攝在一起,彷彿小白文鳥依然健在。我在百貨公司遇到以《享樂花園》享譽的動畫導演謝文明,懇求他在男廁所的鏡子旁讓我拍照,好映現他的double。藝術家何明鴻洞悉我心,故意不直接拍攝我,而把鏡子中我左擁鸚鵡、右抱鵪鶉的影像當前景,映襯背景中一張張照片裡的鸚鵡與鵪鶉。同樣別具慧眼的是德國電影《噢!柏林男孩》(Oh Boy)的導演Jan Ole Gerster與攝影指導Philipp Kirsamer!攝影何等出色,構圖多麼不凡,每個人物、每個場景都被賦予別致的角度鋪陳,都被設計巧妙的看法打量,野花也可以成為花王,雨水也能夠勝過仙泉。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POTS]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