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POTS Weekly

POTS Weekly


在瘋狂裡,直挺挺的撐著待下去:行為藝術家謝德慶

Posted: 29 Mar 2012 08:58 AM PDT

文/陳佳汝

這是一個既緩慢又艱澀的寓言故事。

謝德慶,這個自1980年代時即在紐約藝術圈常見的名字,代表著自我生命的極限挑戰,也是一個不可解的謎題。他以生命的不斷試鍊來探索存在主義的真義,從1973年,他在溫州街發表的第一個行為藝術作品《跳》開始,到1986年的《一年行為表演》結束,是他最為巔峰的創作時期,他以各種別人看似怪誕的自虐行為,來見證生命與時間、空間本質性的矛盾與錯蹤複雜。爾後,1986年,他發表聲明:「我就只是活著」,長達13年的時間,他創作作品,但不發表,這是他的「消失」。如同他生命中不可見的隱晦基調,他以極為激烈又極為低調的方式來創作,件件如謎般的作品卻如同史詩般震撼著世人。這位備受歐美當代藝術界推崇的藝術家,已經被視為一個傳奇。在2009年,美國兩大重量級美術館分別展出他的作品,一為紐約現代美術館,另一為古根漢美術館,他的行為藝術作品已經收入西方藝術史的脈絡發展中,英國學者與藝評家亞德里安‧希斯菲爾德(Adrian Heathfield)與謝德慶經過長時間的相處訪談,出版了《現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一書,成為探討其作品最為完整和重要的著作,中文本由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所長,龔卓軍教授所翻譯。2012年三月,台北市立美術館策畫邀請謝德慶分享他的創作,這也是他37年後返台,第一次的公開座談活動。亞德里安說:「謝德慶的時代終於來臨了!」但我想說,他的時代早在三十年前就來臨了,是我們走得太慢。當他在紐約做第一個作品《籠子》時,已經引起歐美藝術界的震驚。然而在那個80年代保守的台灣環境裡,卻飽受批評。一些評論說他是嘩眾取寵、神經病、該看醫生。諷刺地是,台灣的藝術界總是要等到西方的肯定後,我們才又急急忙忙地為大師戴上桂冠。

閱讀全文

貧民窟裡的印度當代藝術:〈你不屬於〉巡迴影展

Posted: 29 Mar 2012 07:30 AM PDT

文/蘇盈如

西天中土計畫中的「你不屬於:印度電影的過去與未來」巡迴影展從香港抵達新竹交大。策展人阿希什(Ashish Rajadhyaksha)短暫訪台參與22日的放映和亞際文化研究學會的研討會。從政治線記者開始,孟買出身的阿希什,1980年代便開始書寫電影。一開始,相關討論多從電影社團中發生,學院派的電影理論晚近才開始。他回憶「當時所有人都對電影感興趣!」,對20出頭的他而言,電影就是未來,其表現形式具有未來性。事實上,他談及受1960年代末期學生運動的影響,許多反抗政府的激進影片出現。為表示民主,英迪拉政府出資支持獨立電影(然獨立紀錄片極少獲得政府補助)。直到1980年以前,紀錄片都還只有政府才能製作,此後才有非官方、一般人拍攝的紀錄片。這次〈你不屬於〉影展巡迴放映,雖然也包括劇情片、實驗片,在中國、香港紀錄片卻受到較多矚目。對這點驚訝之餘,阿希什說「在印度,紀錄片是一個嶄新範疇」。

印度獨立電影在電影工業之外,沒有穩定資金,自主性較大。這些沒有市場的影片,多在地方社區、大學、非政府組織、電視、美術館(多實驗片)、獨立影展等場域放映。對於主流歌舞、寫實、實驗跟獨立這些範疇的影片,阿希什說他以前幾乎「每天都在看電影」,直到現在還是有機會就看,隨時收集DVD。阿希什主張,此次影展意義在於過去戲院會上映電影,但當代拍攝工具普及,越來越多人可以拍片,電影製作也亦發多元。因此比起院線片,它突顯出一種對於印度日常生活中移動影象拍攝的實踐。目前阿希什從香港帶回許多中國記錄片,一面尋找資金,希望未來可以在印度舉辦中國紀錄片影展。

閱讀全文

這個政府,窮到只能砍山賣地

Posted: 29 Mar 2012 07:24 AM PDT

文/蘇盈如

3 月15日上午,從彰化上來的農人阿公阿嬤,集聚凱道,抗議中科四期計畫工程持續進行,搶農業用水。記者問了個很笨的問題「沒有水會怎樣?」一群站在路邊的阿姨,七嘴八舌說,「咱播田、插甘蔗、芭樂,沒水一定不會起來的啦,就像人口渴不喝水就沒法度去了」「沒水種的東西都會死光」「什麼東西都要靠水,沒水東西都滅掉去了」「有水才能夠生活,沒水吃頭路都沒得吃,飯都沒得吃。咱作實的沒得吃,連你們這些吃頭路的也沒得吃」。這個倚靠山林保有水源的島嶼,卻鮮少溫柔地看顧山林。

閱讀全文

業務手記:改變命運

Posted: 29 Mar 2012 02:37 AM PDT

文/賴敏雄

電影《把愛找回來August Rush》相信音樂可以創造奇蹟。因為對音樂擁有信仰,靠著這樣的連結,讓電影中的音樂神童,尋找到失散多年的父母。電影《蜜糖第一名Honey》也相信音樂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讓無知懵懂的年輕人從販毒大街脫離,在音樂舞蹈教室裡找到明天的希望。台北市愛樂管弦樂團文化基金會(簡稱:台北市愛樂管弦樂團)秘書劉怡芬說:「這一切都無不可能」。因為她們正試圖利用音樂來幫助台灣的育幼院院童,且為其成立網站平台,讓每一個認養子計畫暨國內音樂慈善教育計畫均於網站上擁有獨立專頁,並接受募款。

閱讀全文

POTS WORLD:破世界

Posted: 29 Mar 2012 02:31 AM PDT

用中世紀的方式建造一座修道院

歷史學家、建築師、考古學家和志工齊聚一堂,打算在德國用中世紀的方式建造一座修道院,工作條件當然也會以9世紀的情況為基準,沒有機器、雨衣甚至也沒有咖啡,這項計畫預計將需要40年的時間,重現西元800年左右的人們如何生活。這項計畫的承包商伯特(Bert Geurten)表示,他年輕時在家鄉看到聖加侖修道院的模型後,就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夠把這模型化為真實。此計畫的目的不只是吸引遊客,同時包含細膩的科學探究,12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會對這項建造計畫進行監督及觀察,同時也會給在場的工匠們建議並從他們的經驗中學習,唯有重現中古世紀的日常生活,才有可能知道過去人們如何建造自己的房屋、準備食物甚至如何縫補自己的衣服。觀察的重點在於第9世紀加洛林王朝的修道院鎮,因為現有的紀錄對於當時情況所知甚少,因此這項計畫的執行將有助於填補這項空缺。(新聞來源:Der Spiegel)(譯:周孟涵)

閱讀全文

《衛報》週評:金辰勇獲提名世銀總裁的意義

Posted: 29 Mar 2012 02:19 AM PDT

節譯/葉興台

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名韓裔的金辰勇(Jim Yong Kim)為下任世界銀行總裁,外界起初的回應是「他不是華府通」,「他是(財長)蓋納的朋友」,這些回應都搞錯重點。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提名金辰勇是一個創新之舉,並非因為以上因素,而是因為他是一個具發展長才的專家,早年成長於一個受戰爭摧殘的開發中國家的X世代。

這樣的經歷有多不尋常?若金辰勇獲得通過,他將是12任世銀總裁中沒有金融背景的第三人,另兩個是康納伯(Barber Conable)和沃夫維茲(Paul Wolfowit),他也將是第一個擔任世銀總裁的非白人,及第一個出身於受戰爭摧毀窮國的世銀總裁,更是曾任職於國際組織,並帶領非營利倡議組織,而出任世銀行總裁的第一人。

閱讀全文

聖約翰的草藥(No.277):【楢山節考米】

Posted: 29 Mar 2012 02:18 AM PDT

「剩女」疏義-盈庭議論盲於階級

Posted: 29 Mar 2012 02:15 AM PDT

文/趙萬來

新科立委張曉風大概出於「女有歸」的傳統思維,為此間不得歸宿的女性請命,指摘台灣男人娶進大量外籍新娘,致有「剩女」。一時引發熱議,有從女權立場出發,認為婚不婚,隨人自由,選擇單身反而是鑽石女郎;有從男性角度看,適婚而未婚的男子多過女子53萬人,「剩男」才值得更關切;還有從種族平等發聲,3月21日是國際消弭種族歧視日,竟然有立委在挑戰跨國通婚的基本人權。

閱讀全文

美牛能否救台農-小農的冬天

Posted: 29 Mar 2012 02:14 AM PDT

文/潘欣榮

當媒體報導瘦肉精、禽流感肆虐,民眾擔心食品安全而改吃素食、有機蔬果。然而,我們擔心,政府缺乏對農產種植端的管制,不僅可能危害消費者健康,同時也無法保障小農的生計。

日前,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發表:全台素食人口多達2百萬人,目前從國外進口的8成大豆、6成玉米,全是基改作物。並倡議國內應儘快恢復自產黃豆、大豆種植的比率。清大彭明輝教授更點出基改作物產生的致癌風險遠高於傳統作物,對人體的危害遠超過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的公告。

閱讀全文

音樂靠邊站:《Visions》、《Mr. M》、《Between The Times And Tides》、《Foreign Body》

Posted: 29 Mar 2012 02:13 AM PDT

文/陳德政

藝人:Grimes
專輯:Visions
發行:4AD

拜科技普及之賜,加拿大女孩Claire Boucher與多數新世紀愛樂青年一般,不到二十歲便在臥房DIY錄製電子樂,技巧熟練。2010年她以Grimes為化名,透過卡帶和數位下載出版首張專輯《Geidi Primes》,同年底又發行第二張《Halfaxa》。今年的新作《Visions》仍是在自己的公寓所錄,品質提升許多,顯然經過前兩張的摸索,她對流行電子樂的聲音風景已有更明確的見地。〈Be A Body〉的電子鼓與合成器對位極有Bat For Lashes的風情;〈Genesis〉與〈Oblivion〉都是易讓人耳中毒的好曲,〈Circumambient〉那幾聲超高假音也讓人對她的唱功刮目相看。

閱讀全文

封閉式瞪鞋:《Go Cry On Somebody Else's Shoulder》

Posted: 29 Mar 2012 02:04 AM PDT

文/海德

藝人:George Dorn Screams
專輯:Go Cry On Somebody Else's Shoulder
發行:Ampersand Records

依稀記得當來自波蘭的George Dorn Screams甫出道之際,某個媒體就急忙送上Slow-Core / Post-Rock / Shoegaze的巨擘Bedhead來與其比較,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XX比雞腿」的慘劇,但讓人對這個東歐五人組是否能平行或垂直整合此三種樂風的能力,感到一絲絲的期待,然而兩張專輯過去,第三張專輯《Go Cry On Somebody Else's Shoulder》來到,期待雖然完全落空,但卻也開創了另一番天地。

閱讀全文

迷幻惑星:《Interstellar》

Posted: 29 Mar 2012 01:49 AM PDT

文/boyethan

藝人:Frankie Rose
專輯:Interstellar
發行:Slumberland

歌曲〈Interstellar〉前奏先是叫我想起Jodie Foster 97年主演的電影《接觸未來》,彷彿一趟對於無垠、未知宇宙,唯美的追尋。歌曲所選用的富麗合成電子音色,又讓人遙想起英國七O年代電子音樂大師Mike Oldfield的作品;那種浩蕩、浩瀚的巧思編曲,絕非一般Dream Pop類風格可以概括形容。再仔細探索Frankie Rose這張全新個人大碟《Interstellar》,亦不難發覺諸多英倫八零獨立音樂、如Indie Pop的蛛絲馬跡。

閱讀全文

金穗獎特選:《死亡凝像》、《生日願望》、《時代照相館》

Posted: 29 Mar 2012 01:43 AM PDT

文/李幼鸚鵡鵪鶉

王承洋的《生日願望》與林冠慧的《時代照相館》常在電影競賽會上狹路相逢或捉對撕殺。幸虧我不是評審,不必忙著判高下、定取捨。就電影形式來說,《時代照相館》在學生電影中相當難得,高人一等。就生命經驗來說,1993年1月20日奧黛麗赫本殞逝,撞上了費里尼(1920年)1月20日的生日,往後每年的1月20日,影迷真不知該為費里尼慶賀?或是為赫本祭日傷感?結果,費里尼1993年10月31日就人生落幕,凋零辭世。我家也遇過這個動物的祭日撞上那個動物生日,讓我悲欣交集的困窘。所以當有些人認為《生日願望》女童的生日遇上父母搭飛機空難喪生太誇張、太肥皂劇時,我會想到那可能正是少數人不被外人了解的慟與痛。就意識形態來說,《時代照相館》收場時一個野男孩轉為乖男孩,對十年後的期許是:「我要教人彈吉他。最好,是交個正妹。等我爸出來,我真的很想跟他說,我跟我弟都沒有刺青,也沒有嗑藥……」天哪!什麼時代了,導演還有這種思維,紋身刺青早已除罪化了,已經是很多人的時尚而非黑社會的專利,怎麼竟然被年輕的導演再度污名化了呢?人的善惡正邪,不該用有無刺青來標籤化的啊!思想家卡維波連別人吸大麻都認為不該被羅織為毒品加以打壓!確實,比起酒醉駕車撞死無辜陌生人,吸「毒」起碼像酗酒傷身到害人害己,台灣法律的刑罰對兩者卻天壤之別!所以,《時代照相館》與《生日願望》是互補的,優劣高下不是那麼絕對的啊!你我不必只對其一照單全收!

閱讀全文

網路真的讓我們變笨?

Posted: 29 Mar 2012 01:39 AM PDT

文/鄭亘良

書名: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作者:卡爾(Nicholas Carr)
譯者:王年愷
出版:貓頭鷹 2012 / 1

《數位移民的告白》讚頌數位科技如何促使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加速資訊取得與人際聯繫網絡,而《下班時間扭轉未來》更說明網路科技所帶來的「認知剩餘」(Cognitive Surplus),促進人類更自發性地以網路進行串聯與合作,開創出像是維基百科與大規模網路社會運動等成果。這兩本書皆樂觀地看待數位科技發展創造出的可能契機。不過,卡爾(Nicholas Carr)的《網路讓我們變笨?》卻替這樣的樂觀打上問號。隨著數位網路科技發展,人類對於資訊的取得與閱讀也越來越便利,好像擴充了人類原有的能力,但實際上,人類在其中到底經驗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閱讀全文

書是植物的記憶

Posted: 29 Mar 2012 01:31 AM PDT

文/Fran T.Y. Wu

書名: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
作者: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譯者:倪安宇
出版:皇冠 2012 / 1

符號學家與小說家艾可(Umberto Eco)除了學識淵博以外,也是相當知名的藏書家(他擁有超過三萬冊的藏書)。與藏書癖或老派風雅的藏書家最大的不同是,他廣博地讀書,並不排斥新科技,也就是電子書。事實上,在其前作《別想擺脫書》裡,艾可就直言,倘若發生藏書家最大的惡夢火災,那麼他第一個要救的「書」絕對會是他的隨身硬碟(裡面有諸多電子書和期刊文獻及他勤做的筆記資料)。

閱讀全文

飲食男女沒得吃也沒得愛

Posted: 29 Mar 2012 01:28 AM PDT

文/蘇盈如

書名:再見,哥倫布:菲利普.羅斯中短篇小說選集(Goodbye, Columbus)
作者: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
譯者:俞理明、張迪
出版:書林 2012 / 1

電影《飲食男女》裡面,年輕的男男女女吃的豐盛卻愛的很無力。由五篇短篇小說組成、獲1960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再見,哥倫布》,混帳維特們的煩惱讓你也忍不住憂鬱起來。23歲的尼爾任性要求大學生女朋友裝子宮帽,卻擺脫不了公立圖書館中住在國民住宅、發音不標準的黑人小男孩,翻開高更大溪地圖畫時說「這才叫他媽的生活呀,是不是?」的身影。在宗教老師及固著答案母親的壓力下,奧齊不知不覺站上樓頂。軍中狡猾後輩利用宗教為藉口,卻擺脫不了上戰場的命運。在現代猶太社群壓力下,律師奉命趕走違背常理的宗教狂熱分子—說穿了只是一個戴著小圓帽、穿著傳統的男子,最後卻在妻子生產時,角色互換穿上他的衣服承擔/享受著各種眼神責難。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