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POTS Weekly

POTS Weekly


核能下的瘋狂世界

Posted: 05 Dec 2013 07:45 AM PST

文/蘇盈如、曾芷筠
圖/Sulfikar Amir、核電影影展提供

核電影影展放映現場,坐在後方的小孩不斷對父母發問:他們怎麼了?為什麼他們害怕輻射?所幸日前文化部以未申請准演執照為由威脅停演的愚蠢舉動,活動改為免費開放,觀眾爆滿,年齡層擴大。而暌違三年續辦的鐵馬影展,同樣以「核能與不能」為重點單元策劃。從無核的東南亞到核災後滿目瘡痍的福島現場,紀錄片工作者下田野、進行訪談、拍攝、剪輯、放映巡迴......,以各種自己擅長或不擅長的方式介入核能議題與日常生活層面,影像思考以非營利方式傳播,豈是三十年前的電影法所能控制?本文專訪三位於印尼、日本拍攝核能問題的紀錄片導演,探看科技發展進程中對核電的思考脈絡。

read more

我不記得你在旁邊:紀錄片《如果耳朵有開關》專訪

Posted: 05 Dec 2013 05:26 AM PST

文字、採訪/林易澄
攝影、劇照提供/陳藝堂、陳芯宜

醒來的時候只剩我一個

「Dino什麼時候開始泡茶的?」走進Dino山邊的家,是煮著茶的炭爐,榻榻米上的棋盤,牆上掛的古琴,很難想像這裡住著台灣90年代最硬派的harsh noise製造者。「大概90後期吧,泡茶一煮一倒,很容易就把時間過去了。」一旁的朋友開起玩笑,「你就寫Dino因為97看破世事,想加入鹹蛋超人又沒成功,才開始煮茶的。」

「我現在演出都是跟朋友借器材。最好排在第一個,演出完就可以到外頭喝酒。」「09年超響演出後,記得前一秒旁邊都是人,醒來的時候只剩我一個了。」沒有一台電子音樂器材,只有爐火零星的劈啪聲,除了老友的聊天跟偶爾的狗叫一片寂靜,但是坐在旁邊,卻彷彿能聽到那些轟然的噪音穿過二十年留下的痕跡。

然後你開始有些明白,為什麼阿飽(陳芯宜)在這部片裡,拍的生活要多過作品與聲音演出。她沒有一一解釋什麼是破爛節,甜蜜蜜咖啡在哪,後工業藝術祭是怎麼一回事,沒有勾勒學運各校社團串連的背景,那個一切都還沒定型次文化如野草蔓生的時代;但即使對於台灣前衛聲音藝術沒有概念的觀眾,也會在看完之後,記得有過那麼一群人,他們在二十歲與噪音相遇,帶著這反文化的印記走入中年,在整個前衛藝術建制化分眾化與次文化商品化的浪潮中,一點一點確認著自己的位置與方向。

read more

後青春期的屎:訪導演賴俊羽談《愛情無全順》

Posted: 05 Dec 2013 05:21 AM PST

文/蘇盈如
圖/威視電影提供

《愛情無全順》結尾收的好。沒有人想到歷經懸疑後,穿上棕色花呢西裝的阿宅,仍能走出大門變成大仁白領哥;校園裡肯定上表特版陳意涵,最終以她的凶狠治理了自己的人生。我極愛某場靈異驚悚鏡頭,甚至希望惡搞到陰森、反偶像的青春酸喜劇,可以更加激進瘋狂。YA片的開場方式,出現校隊女VS.校花女、宅男VS.風雲人物等類型,可惜校園族群種類不夠深入全面,這點牽涉到幽默感不只需要異性戀男性觀點。總之,不得不肯定「不要以貌取人」警世寓言,畢竟決定主流社會位置的不是外貌,而是存款。年輕是殘酷的,後青春期真的會搞死你。

宅宅軍團大逆襲

六年級導演賴俊羽是藝術大學出身,早期作品以動畫、實驗影像為主,後來參與劇情片《詭絲》、《不能說的秘密》特效工作。金馬50剛過,才發現台灣大概不缺導演。但是,希望繼續執導拍攝的他,是這麼說的:「當時楊力州是高中老師,他為我開了一扇窗。從他那邊,開始有想說故事的慾望。他讓我們知道,有不一樣的階層、過著不一樣的生活。」當時就想拍片,開始從動畫著手、學習表達與溝通。他表示1996年,拍攝電影的門檻仍高,電腦、數位化的格式才開始興起,而那時候從旁邊慢慢切進來。所以當我問他如何界定執導作品的特色,賴表示除了視覺呈現上的掌握外,同時堅持「事情不是眼前所見」的使命寓意。事實上,他提到本片監製蘇照彬與黃志明,在過去合作中對他的影響,包括如何把故事說的更完整、以及面對電影的態度。

read more

記者手記:死亡淨化世界

Posted: 05 Dec 2013 04:50 AM PST

文、攝/曾芷筠

近日充滿噩耗。聯福女工紛紛病逝,記憶中還在抗爭現場頂著白髮唱改編版〈抗爭這條路〉的邱純子,在臥軌月台上拖著病軀淚流滿面地說要對抗國家與資方到底;尊敬的運動前輩車禍,所幸經過緊急手術逐漸康復中;劇場界可愛前輩卓明老師心肌梗塞,救治後暫無大礙卻仍提醒人生之無常;樂生院的阿公阿嬤們愈來愈失去生活能力與健康,只好住進迴龍醫院,院民只剩下180人左右。

守護家庭聯盟遊行後,臉書上紛紛噴發出怒吼:我就是同性戀!那個你們害怕的物種!我就在這裡!(然後被基督徒手牽手圈起來隔離出去)看到那麼尖銳龐大的反對力量才明白戰場不在自己以為的那個地方,理解與對話實在艱難,而團體間的路線差異或種種無法溝通合作此時看來實在有點荒謬。好像突然醒了,沮喪一如以往襲來,或者躲回能被友善對待的小圈子裡取暖,或者在家裡靜默抽煙。按董氏基金會的說法抽煙會減短生命,這樣很好,吸煙者都死了,世界會變得更美好,因此吸煙有助於淨化世界,濫交同性戀愛滋病精障者同理。

read more

POTS WORLD:破世界

Posted: 05 Dec 2013 04:47 AM PST

場外:WTO的失敗,人民勝利的一步

世界貿易組織(WTO)未能成功協商出全球貿易協議,印尼人民聯盟(Indonesian Peoples' Alliance)歡慶此結果,並發出相關聲明。聯盟表示,這挫敗說明WTO協調多邊貿易的角色不具正當性,自設立之初,WTO不僅未幫助低度開發國家發展經濟,甚至還限制該些國家對資本主義大國進行課稅。此外,一般百姓更深受其害,以農業為例,自由化的結果是迫使本已窮困的農民必須正面迎戰來自已開發國家的便宜作物。談判的失敗,無疑是將WTO欲推動的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去管制化及私有化踩煞車。然而,聯盟亦指出,在欣喜WTO落空之際,人們也必須更團結,因為其他的雙邊或地區的貿易協定仍在成形當中,例如「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A)。在促進多邊貿易的過程中,人權、民主、環境永續、食物主權與公平發展應是首要考量,但卻從不是WTO關心的事。WTO於3日至6日在印尼峇里島召開第九屆部長會議,對此,聯盟預計以JUNK WTO為標語,大聲呼籲反對WTO的聲音。(來源:indonesianpeoplesalliance/編譯:AGO)

read more

「捍衛婚姻家庭」的論辯奇觀 捍衛家園、多元成家與毀家廢婚

Posted: 05 Dec 2013 04:42 AM PST

文/陳虹穎

在2012年至2013年延燒的土地迫遷爭議裡,種種迫遷抗爭中,除了「國家暴力毀家」的鮮明形象以外,另一種不容忽視的集體共意壓迫,出現於每個因「圈地」而暫時形成的社區,以「同意」與「不同意」進行劃界對抗。這條領界不是公共利益,而是「社區高級化」。

在「同意戶」領界內,捍衛家園地產利益,往往成為家戶內部具壓倒性的勝利組。反過來看,「不同意戶」所肩負的「捍衛家園」口號,時常成為大眾的集體投射與寄託,預設「抵抗家戶」應有父慈子孝、堅實團結、始終如一⋯⋯等理想家園質地,形成過重的道德包袱。

read more

不要啥都推給中國因素

Posted: 05 Dec 2013 04:41 AM PST

文/映雁
 
拜讀上週破觀點〈香港焦慮,是也不是中國因素〉後實在覺得不妥當。該文直指香港小營生經濟是「外侵的觀光市場」所破壞,最後歸因於「香港沒有民主」。
 
香港城市規劃之大型化、購物中心化,導致小資本個體經濟難競爭,並非始於「回歸」。「港英」末期才是啟動新規劃、清拆棚戶最嚴重的時期。今日「領匯」等私有化、新自由主義機制之能順暢,也是透過港英時代所建立的縝密官僚機構。矛盾的是,長期位居冷戰局勢的右側,使許多港人無由地反共,殊不知,正是「五十年不變」太落實,才使香港特區繼續以英文發公文、以警察、法官、仕紳名流做統治。

read more

音樂靠邊站:《Purgatory / Paradise》、《Smilewound》、《Prominence》、《Fake Gold》

Posted: 05 Dec 2013 04:36 AM PST

本週站主/boyethan

藝人:Throwing Muses
專輯:Purgatory / Paradise
發行:It Books

今年對於「老」4AD迷可謂豐收的一年,先後有The Breeders、Pixies等80經典老團推出新作與重發,還見到Martin Aston執筆的書籍《Facing the Other Way: The Story of 4AD》問世。年底前,號稱傳奇名廠4AD簽約的首支美國樂隊Throwing Muses亦推出闊別十年的第九張專輯《Purgatory / Paradise》。

雖然樂隊主腦Kristin Hersh始終不願意以「唱作人」身份自居,可是無論Throwing Muses也好、或稱Muses也罷,全賴Kristin Hersh豐沛的創作能力,令樂隊走過風雨飄搖的30年。

新專輯以《煉獄 / 天堂》為題,收錄多達32首曲目,還包括另一張演奏(Instrumental)版本,聽聞Kristin Hersh同母異父姐妹Tanya Donelly(The Breeders)亦充當和聲一職,彷彿將樂隊帶回到88年《House Tornado》時的優美嘶吼,Kristin Hersh的聲線亦彷彿30年無損。

read more

糖果

Posted: 05 Dec 2013 04:32 AM PST

文/海德

藝人:Sad Day For Puppets
專輯:Come Closer
發行:Fastcut Records

Sad Day For Puppets的美麗在於曖昧。他們遊走於Shoegaze、Indie-pop與Dream-Pop之間無法歸類,詞作穿梭在純真浪漫與警示恐怖裡模糊難解,女主唱Anna Eklun以甜美童聲訴說著憂鬱之情,如今樂團打算在新專輯《Come Closer》中擺脫那模稜兩可的尷尬,致力於更純粹的聲音。

他們選擇了屬地風格的Swedish-Pop,或許令人失望,因為失去了曖昧的保護,也失去了那麼黯淡與憂鬱的浪漫妝點,那些只活在陰天雨天的惆悵動激素全都死光光,簡直可以改名成Happy Day For Puppets,就在準備誤殺忠良之際,但妳會發覺這不是一張軟綿綿只顧流行化的專輯,反而比較接近於90年代的吉他搖滾,滿載了Alternative的焦躁明亮吉他,輔以新浪潮復古的可愛鍵盤,配上隻隻金曲的旋律,甚至將此番變革要稱為英搖化也不為過。

read more

愛比死更冷

Posted: 05 Dec 2013 04:29 AM PST

文/陳德政

藝人:Dean Wareham
專輯:Emancipated Hearts
發行:Sonic Cathedral

《Emancipated Hearts》是Dean Wareham出道二十五年以來,第一張個人名義出版的專輯,玩笑點說,他在五十歲這年才正式展開「個人生涯」。其實是一張EP,扣掉混音與翻唱曲,共有五首原創。

隨著年歲增長,往昔Galaxie 500時期可唱到很高的音,如今幾乎降了八度,但那種Lou Reed式的微微顫抖唸歌方式,仍無改變。製作人是Papercuts的Jason Quever,他將Papercuts的風格帶了進來 — 原音樂器、弦樂,鼓的位置比較前面。

《Emancipated Hearts》的風格與Dean在90年代的樂團Luna已不在同一條渠道上,也不如這幾年和妻子合組的Dean & B ritta試著添加微量電子聲響,我的感覺,這是Galaxie 500解散後Dean的相關作品中最接近Galaxie 500精神的一次集合 — 緩慢的轉速、簡約的和弦,專輯同名曲可為表徵,也不妨聽聽〈The Ticking Is The Bom b〉,前奏出來的那一刻,是否讓你想起了一些事情?

read more

我們需要批判的攝影評論

Posted: 05 Dec 2013 04:26 AM PST

文/陳佳琦

書名:再寫攝影
作者:郭力昕
出版:田園城市 2013/10

影像傳播學者郭力昕不是一個多產的評論者,但卻可能是對台灣文化界近幾在攝影與紀錄片問題的反思上,影響最深刻的一位。最早是於八、九〇年代之交在報章撰述媒體生態與電視文化議題,郭力昕強烈批判黨政對媒體的干預,批評電視節目對商業、美式價值與性別刻板的不加反省。後來,《人間》雜誌出身、本就對攝影有著濃厚興趣的他,開始撰寫攝影文化評述,1998年的《書寫攝影》是當時少見的攝影文集,開篇第一章即對以郎靜山為代表的戰後攝影文化,提出強烈批評。這對當時對攝影初感興趣的我是一顆震撼彈,從中始認識了何經泰等重要攝影師,粗淺接受些西方脈絡下影像思辨,更理解到由於長期欠缺攝影理論的引介與建立,以致當時的攝影討論往往僅止於沙龍美學或器材技法,可說是第一本將我從「攝影等於玩相機」的困惑中解救出來的論集。

隨後,受到西方對人道英雄式攝影的批判之啟示,郭很早意識與反省到長期佔據本地影像主流的濫情文化問題。1999年的〈從阮義忠的攝影談起:告別不了的濫情主義文化〉一文,對阮義忠的影像作品提出了至為嚴厲的批判,除了質疑其作品中的城鄉對立簡化思維外,更試圖將問題提升至社會集體濫情文化氾濫的核心。乍看火力猛烈又具針對性,實則可見郭以認真負責的態度所進行不簡化偷懶的長論,目的不在咎責攝影師個人,而是展現了追索當代文化現象的一種理性態度,這條思索基調,延伸到他後來對《生命》、《水蜜桃阿嬤》和《±2℃》等氾濫的紀錄片濫情現象之批評。郭以為,藝文工作者長期以來不加反省地製造感動論述,映現的正是思想與創作能力的貧乏,這類影像不僅無助認識問題,也阻礙了從現實批判中所能產生的進步與能動性。

read more

追趕跑跳碰,推翻停移動

Posted: 05 Dec 2013 04:24 AM PST

文/陳惠敏

書名:移動
作者:彼得.艾迪
譯者:徐苔玲、王志弘
出版:群學 2013/9

策謀「一場」(這「單位」很難界定,啟終無法明確,可被計算的僅是可數量度的「成本」)「移動」,常得搭配諸多的想法和事先準備——預備好時間、銀兩,仔細考慮移動所需耗的各項成本,包括心情的餘裕,以調整成最接近設想的終極版。最後再自問一次:有必要嗎?確認後方才展開,事後回味檢討哪些細節的安排不足。移動從不僅止於腦內活動,身體所在的勞動是必備的,無論是自己來或是用貨幣兌換購買。情感上的動員也是缺不得的,之前之後,期待或落空。我們可以設想一場公務行程,可以設想一場家族旅行,可以設想一場規劃縝密的「流浪」,甚而一場日復一日的重複移動,不論如何尋常或特殊,一經動員,即已展開。

移動本身就具有種魔力,盡力擺脫現實、向「上」的實踐,暗示著力圖離開現有的滯固/桎梏狀態。就算是重複的移動(同樣的路徑,去到同樣的地方,但肯定也都會有那麼些許的不同,如火車誤點、如一場大雨、如遇見一個人),也都能透露出忍受重複的美德之光。

彼得.艾迪(Peter Adey)這本《移動》(Mobility)是本博雅之作,小自原子,大至全球尺度,從漫遊者一路談到空間政治,不只是人,也包括食物、物件等的移動,作者援引多路的理論線索,遊刃有餘。本書作者來自地理學門,但卻不限於此,全書旁徵博引、令人目眩神迷,讀來過癮。[……]因此,與其說,艾迪帶給我們什麼嶄新而深刻的思想貢獻,或一套紮實的研究或論理發現,倒不如說,這本使用手冊可以刺激活絡我們的思維,鼓動我們的身體,試著一起做。

read more

男同志救空難:《飛常性奮》

Posted: 05 Dec 2013 04:22 AM PST

文/但唐謨

阿莫多瓦是我最愛的四大導演之一,這種導演的特色就是,不管他們拍的作品多麼退步,永遠比其他人拍得好。過去曾有人批評阿莫多瓦的電影怎樣不如以前,或許是因為我偏心,但是我完全沒有感覺,反倒是覺得他的電影越來越有深度,討論很多非常細緻的人類情感,卻忘記了其實他曾經是個喜劇大師啊……最早看過的阿莫多瓦,幾乎都是喜劇,或者帶著荒謬的喜感,例如《修女也瘋狂》、《激情迷宮》、《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綁上綁下》等等,都幽默地讓人絕倒。所以,他的喜劇新片《飛常性奮》,實在是阿莫多瓦粉絲的一大福音。

《飛常性奮》的故事發生在一座從西班牙飛到墨西哥的飛機上,但是飛機發生意外無法抵達目的地,只好在雲端之間徘徊,尋找降落的地點。這座飛機的視覺,一如阿莫多瓦所有的電影一樣,花花綠綠的色彩好似PANTONE色卡般的飽和豔麗;故事中的人物也一如以往,都是怪怪的,或者藏著秘密的,有特殊性喜好的,以及……同性戀。機上有很帥的正副駕駛,空姐,和三個比娘的空少。當飛機出狀況的時候,他們做了一個決定:給經濟艙的旅客吃安眠藥,讓他們大睡特睡;但是對於商務艙,他們卻讓給旅客嗑藥,讓他們保持在很嗨的狀態,忘記身旁的危險。

這座懸浮在三萬英尺上空的飛機艙,已經建立了一個小型的社會環境,雖然他們面臨很大的危險,但是階級權力一項也不少,每個角色在「地面上」的生命,都被帶上了高空。在這樣一個奇異的時刻,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生命做抉擇,或者,乾脆豁出去做一些瘋狂的事。飛機意外原本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應該被拍成一部災難驚悚片,但是阿莫多瓦卻把一個危險的環境,以他獨特的幽默觀察,轉變成了彷彿遊樂場般的嘻樂空間。

read more

電影大師中的墨子:馬克《美好的五月》 觀看男孩陰莖的新奇角度:《湖畔春光》

Posted: 05 Dec 2013 04:21 AM PST

文/李幼鸚鵡鵪鶉

人生在世不快樂。縱然已經躍為電影大師,縱然雷奈(Alain Resnais)的《去年的馬倫巴》早已享譽,縱然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遠近聞名,可是啊可是,雷奈最想拍攝的《方斗瑪斯》(Fantomas)還是被別人搶先拍攝,費里尼籌備已久的《Satyricon》也被別人先拍攝、先上映。害得費里尼的版本《愛情神話》片名有時候只好加上費里尼的姓氏《Fellini Satyricon》以示區隔。雷奈既喜歡法國前輩導演路易‧福爾雅德(Louis Feuillade)的《方斗瑪斯》片集(1913年、1914年出品),也酷愛Pierre Souvestre與Marcel Allain每個月刊出450頁的原著連載小說。雨納拜勒(André Hundbelle)導演搶拍的彩色版有好幾集,1964年的《千面金剛》與1964年的《雷光石火》都在台灣上映過。姜馬萊(Jean Marais)扮演兩個角色,一是集恐怖教主、折磨宗師、罪惡帝王於一身的方斗瑪斯,一是追查方斗瑪斯不遺餘力的報社記者。個子矮小、有點禿頭的法國男演員路易佛雨耐(Louis de Funés, 台灣錯譯成「路易迪芬斯」)扮演的白目警長每次緝兇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所造成的喜感,讓他在台灣爆紅,票房直追法國最俊美的男影星亞蘭德倫(Aiain Delon)。

法國導演Chris Marker(這個姓氏按照法語讀音方式原本應該是「馬蓋」,不過並非導演本名,而且有點諧仿英文,法國朋友說「馬蓋」、「馬克」在法國都通)1963年的《美好的5月》(Le joli mai)法語原聲版片長3小時,尤蒙頓旁白;英語版削減半小時,改由尤蒙頓的妻子西蒙仙諾(Simone Signoret)旁白。早年,Yues Montand主演的電影在台灣上映時,他的姓名被片商精確譯音成「伊夫蒙當」。他的妻子是法國女演員,卻以英國電影《金屋淚》贏得1959年度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她姓名的法文正鏡讀音是「西莫娜希紐黑」。

read mo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