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POTS Weekly

POTS Weekly


前進進,日夜不倦的思想者 ——專訪中國小說家韓少功

Posted: 26 Dec 2013 02:49 AM PST

文、攝/曾芷筠

約好在飯店大廳訪談,轉了一圈後卻不見韓少功人影。拐到角落趁空抽根煙,卻撞見穿著灰黑中式盤扣上衣的韓老師也在屋簷下那吞雲吐霧,「你也抽煙吶?」氣氛瞬間愉悅了起來。韓少功問:「這裡(公館)是位於台北的東西南北哪一區啊?」我答東南,並說,台灣不像北京,不說東南西北,比較常說前後左右。韓少功操著湖南口音回答:「是的是的,南方都是這樣的,因為水路彎彎曲曲,東西南北不好說;北京是大片的陸地,城市規畫很方正。」他對語言和一切事物保持敏感,幾句話就可以讀出。

生於1953年,韓少功是華語知識圈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最著名的作品《馬橋辭典》生於農村現實之中,因而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傳統;今年出版的最新長篇小說《日夜書》則透過一代下鄉知青在文革前後各自的遭遇與苦難,勾勒出一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2011年由台社出版的《隨筆集》以及年底在香港出版的隨筆散文,更可從中看出他對社會文化現實的梳理分析,極為辯證地閱讀又堅守著價值核心,精彩令人拍案。他說自己文學上最具啟蒙性的階段是十幾歲在農村的時候,下鄉以前,他和幾個朋友跑到圖書館裡打了洞,偷了許多不讓看的禁書,就這樣把很多書帶到鄉下去互相交換著讀,「看文學、俄法英美的小說,多啦!從托爾斯泰到馬克吐溫都有,這個鄉和那個鄉的知識青年都帶了不少書,大家互相換著讀。那時候也不會分辨好壞,包括歷史政治,有一本就看一本,什麼都覺得有意思。」在煤燈下持續閱讀,因為「農村裡很自由的,除了生產以外是沒人管你的,也沒有父母、老師,如果碰到下雪、下雨的天沒法幹活,就有很多自己的時間。」

read more

一個臨時的集合點:專訪鬼丘鬼鏟

Posted: 26 Dec 2013 02:09 AM PST

文字、採訪/林易澄
圖片提供/鬼丘鬼鏟

不是要做專業的劇場

「在1970年代的紐約下城,我開心地想,我們做的每件事都是第一次,我們正在創造新的藝術形式。評論、觀眾都在定義這個新事物。」「而今我們活在這樣的時代,一切都被捉捕、打造以便放進盒子跟目錄。對Live Art來說,這是個艱鉅的任務。」在《Performance: Live Art Since the 60s》裡,Lourie Anderson如是回憶四十年來的行為藝術,這難以被紀錄的對象。

在鬼丘鬼鏟的工作室翻著美國的圖冊,一邊聽著新作《白色恐怖白色驚懼白色驚悚小說》的討論,便有些不確定起來,那時代是很近還是很遠,我們是進去了,或是已經出來?

印在漫畫紙上的DM,首級成串鍊起如曬衣繩;旁邊是某國內政部資料,意外死亡的攝影集;然後是政治犯老去的回憶錄,從1918年的世界大戰和流行性感冒死亡人數開始;先前的作品照片一一疊合:油彩雞蛋與布偶相遇、太鼓與機關槍統治祭典、麵粉袋電視機與狼頭接著人體、拆剩骨架的空屋旁邊是不斷有人躍下的高台。在文化部藝術補助案分門別類的時代,看著這個不知道該列入哪個領域的製作,不由得想起解嚴前後的台北,邊緣藝術都還沒有獲得名字、雜居蔓生在一塊的時候,然後浮現出1970年代切爾西旅館日夜亮著的紐約,天井棧敷突擊電車與公共澡堂的東京。

read more

業務手記:2013破報臉書人氣回顧TOP10

Posted: 26 Dec 2013 02:04 AM PST

文/林淑慧

總之呢,2013年也接近尾聲,差不多也該是清點一下的時刻,除了各位觀眾手上這份熱騰騰的「年末最終回」,讓我們來回顧這一年,破報臉書粉絲頁分享過的熱門文章吧!咦~怎麼都是短文?你難道不知道網路文就該是輕薄短小嗎!

TOP 10:幹清新、鬧寧靜、NGO:野台開唱粘上社會議題?
搖滾跟改變世界真是孟良、焦贊,互相沾光。「齊聚於此的人,多多少少靈魂中都有著搖滾的反叛、懷疑的精神,但如何化作實際行動,離開野台,走上街頭,就不是貼貼紙、綁頭巾、簽名連署、打卡上傳就能改變世界了!」

TOP 9:奪回你的發言權和政治權力!記2013台北同志遊行
即使再看一次依然覺得說得太好了!「難道不就是因為這個社會上還存在大量這種心態這種偏見,而且這種偏見具有真實的危險、暴力、排擠和壓迫,所以才逼死那麼多同志、所以我們現在才會在這邊遊行嗎?到底真正不應該站一起的東西是什麼,不是他媽的很明顯嗎?」

read more

POTS WORLD:破世界

Posted: 26 Dec 2013 02:00 AM PST

韓國國鐵鐵路大罷工:私有化浪潮中的暗流再起

 
韓國預定於2015年完工的水西線高速鐵路,上週再次挑起了國營交通事業私有化的論辯,同時也將國家暴力的猙獰和工會組織的脆弱攤在世人面前。水西線高鐵連結首爾與南部的港都釜山,將成為京釜線之外的交通大動脈,韓國國鐵卻僅持有41%的股權,形同計畫將其私有化。
 
國鐵員工擔心,私有化將造成服務水準低落、票價調漲與大舉裁員;為了表達抗議,近8,000名員工發起了鐵路大罷工,造成70%的鐵路貨運、40%的鐵路客運服務停擺。同時,韓國貨運交通工會的卡車司機成員,也響應鐵路部門的大罷工,拒絕接駁原本由鐵路運送的貨物。
 
另一方面,政府與國鐵部門則強硬回應罷工,對7,900名參與罷工的員工祭出停職處分,並對145名工會成員提出申誡警告;12月22日,警方更出動4,600名鎮暴警察、900名特種部隊警力,強行攻堅衝入韓國勞工運動的核心「全國民主勞動組合總連盟」,逮捕棲身其中的六名罷工領導者,以及120名工會成員。過程中,警力與辦公室外800名工會支持者正面衝突;而踞守高樓層的工會支持者,仍在警方的包圍之下堅持抵抗。民主勞總並發起1228全國大罷工。(來源:wswsscoop/編譯:李易安)

read more

消滅文化部

Posted: 26 Dec 2013 01:54 AM PST

文/映雁

社運圈常說「惡法非法」,這是說當我們面對差勁法律時毋須理會。「惡法非法」也許合理化了「公民不服從」的抗爭行為,卻與「惡法亦法」的主流聲浪不謀而合,二者都認同法律的功用、期待自己喜歡的法律。文化部日前在「普安堂」事件的不作為,卻顛倒了「法」與「行為」的關係,再次見證「法律」之次要性。

其實早在2005年新版文資法公佈時,民眾便呼籲介入指定「樂生院」為古蹟。當時,「北縣」文化局多次在公文中明白寫著不願指定,文建會仍不介入,就已經證明問題不在「法」。新版文資法由文化工作者長期磋商與構思,本來具備許多進步概念,其允許中央介入的條款也很強硬,但主事者的政治決斷卻使之全然失效。

read more

衛報週評:政治破產的中國不願容忍新聞自由

Posted: 26 Dec 2013 01:52 AM PST

節譯/葉興台

今年從《南方週刊》的記者罷工開始,《南週》在年初發表的新年獻詞,遭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長庹震刪改已做好的版面,並以歌頌中共的文章取代,引起《南週》一名主管呼籲維護憲法賦予的個人自由;並以拒發紐約時報和彭博社記者居留簽證結束。兩家媒體之前大膽公布即將卸任的中國總理溫家寶和快要上任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驚人的家族財富,兩家媒體駐中國的記者遭拒發一年的居留簽證(譯按:彭博社和紐時19日表示,他們已取得北京核發的記者證,可據此向公安局更新居留簽證)。

根據英國衛報的評論,這是中國這個一黨專政國家正在進行的鬥爭:擔心合法性受損的中共黨機器,與專門揭露該黨不欲人知資訊的記者之間的鬥爭。中國的新聞從業人員向來得小心翼翼,因為有30名同業已鋃鐺入獄,今年對他們而言更為艱難。

中國將對網路謠言制定新法規,凡在網路散布誹謗性訊息,傷害國家利益,且訊息經500人轉載,或有5千人瀏覽,散布者將得坐牢。中國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任賢良宣布,打擊網路謠言已取得成效,誹謗言論正在減少,訊息的流動更有秩序。他說,將打造「具中國特色的網路空間」。

read more

音樂靠邊站:《PA 2: The Director’s Cut》、《Blaq Death》、《Once Upon A Crime》、《Born And Raised EP》

Posted: 26 Dec 2013 01:50 AM PST

本週站主/愛吹倫

藝人:Marco Polo
專輯:PA 2: The Director's Cut (Port Authority 2)
發行:Soulspazm Records & Slice-Of-Spice

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的製作人Marco Polo非常擅長Boom-Bap技法,還在唸書的時候就用助學貸款買了MPC,從此踏上製作之路。2001年隻身前往紐約尋找音樂夢,在當地的知名錄音室The Cutting Room擔任錄音助理,他的一身絕技就是在此時養成。音樂中的90's懷舊感受到東岸傳奇團體Boot Camp Clik等老咖喜愛,進而合作,受歡迎程度連電影《Kick-Ass 2》都有收錄其作品。跟首張專輯《Port Authority》同樣的大堆頭明星助陣,尤其促成Organized Konfusion再次合體更是作了件善事;還不忘找Talib Kweli與DJ Premier一起弄了首〈G.U.R.U.〉向已逝大師致敬。

read more

野東西

Posted: 26 Dec 2013 01:46 AM PST

文/(OR)伊森

藝人:Joanna Gruesome
專輯:Weird Sister
發行:Slumberland / Fortuna Pop!

似乎循著去年Evans The Death的腳步,一路從英倫Fortuna Pop!殺進北美Slumberland;來自威爾斯卡地夫五人樂隊Joanna Gruesome進軍美國先禮後兵,首先翻玩了Galaxie 500名曲〈Tugboat〉然後才放膽邁開步伐,掀起如同鄉前輩Los Campesinos!般震耳欲聾、響亮歡娛的噪音龐克音牆。

Joanna Gruesome首張大碟《Weird Sister》收歌的場景是布萊頓一處名為The Hell House的旅館,然後將歌曲帶到利茲傳奇DIY搖滾錄音室Surburban Home Studio錄製,擔綱其製作重任者也不是別人,正是這家DIY搖滾盤出土、今年最耀眼樂隊Hookworms的核心成員MJ;Hookworms專輯《Pearl Mystic》亦錄製於此。

read more

一分為二

Posted: 26 Dec 2013 01:44 AM PST

文/陳德政

藝人:Yuck
專輯:Glow & Behold
發行:Fat Possum

你大概很難找到任何一篇談論這張專輯的文章,裡頭沒出現Daniel Blumberg這兩個英文單字。包括這篇。

Daniel Blumberg是Yuck的創團主唱,如今頭銜前已需加上「曾經」二字。Yuck在2011年出版首張同名專輯,連續巡迴了兩年,Daniel在第二張專輯開工前離團,以Hebronix的名義發行個人專輯《Unreal》,至於Yuck另外三名團員決定繼續,不找新的主唱,直接由吉他手Max Bloom承擔唱歌工作,他在首張專輯曾唱過一首〈Operation〉。

我想不出太多相似的先例。Joy Division散團後由原先的吉他手Bernard Sumner擔任主唱,那是因為Ian Curtis掛了,樂團也改名New Order,象徵新的開始,曲風也從後龐克過渡到新浪潮。Yuck並未改名,《Glow & Behold》的風格和首張也幾無差異,仍是90美式另類搖滾的優質復刻,少了Daniel那種神經兮兮的病態主唱,感覺變得不太對勁。

read more

我們共同的故事

Posted: 26 Dec 2013 01:43 AM PST

文/吳乃德

書名: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作者:陳翠蓮、吳乃德、胡慧玲
出版:衛城 2013/10

這是臺灣三個不同世代試圖創造民主的歷史。歷史不是他鄉,我們到此一遊只為了滿足好奇。歷史紀錄我們如何共同從過去走到現在;歷史也提供我們想像和啟發,如何共同從現在走向未來。這些故事是我們共同的記憶,也是社區認同的重要基礎。

民主運動是一齣道德劇。我們凝視前人的成就和限制,從中領悟我們具有的潛力,以及或可能超越的限制。我們也從中體認:我們之所以有今天,並非歷史的必然。任何民族的黃金時代或災難,主要來自人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人的辛勤、或人的愚昧。這樣的體認讓我們不致對自己失去信心,也不敢對未來加以輕忽。

民主運動是人試圖成為自己的主宰,並依其理念重構社會的奮鬥。追求自主首先必須免於壓迫,不論壓迫是來自外來殖民者、本土獨裁者、或是自己內心。臺灣第一波民主運動發生於日本殖民統治之下。這一波民主運動是臺灣人追求現代性的起步;它是一個全面性的啟蒙運動。臺灣人透過殖民者,睜開了眼睛,認識了世界。[......]

read more

獻給無辜的受害者

Posted: 26 Dec 2013 01:41 AM PST

文/保羅.法蘭奇

書名:午夜北平:一樁19歲英國女子的謀殺案如何糾纏著搖搖欲墜的舊中國
作者:保羅.法蘭奇
譯者:陳榮彬
出版:網路與書 2013/10

我是在一本傳記裡面發現潘蜜拉.威納(Pamela Werner),傳記的主角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是一位美國記者,他的暢銷書《西行漫記》在一九三○年代末期讓世人認識了毛澤東這號人物。書中一個腳註寫道,潘蜜拉的凶案令埃德加之妻海倫感到極為緊張,因為其陳屍處就在斯諾夫婦的北平居所不遠處。[......]

我放下那本書,睡著了,隔天一早浮現在我腦海的就是潘蜜拉.威納的凶案。如果你隨手拿來一讀的東西,到了隔天早上還能在你的腦海裡盤桓不去,那通常意味著你讀到了一個很棒的故事。

她的故事在我的腦海裡繚繞,於是我開始查找那個時代的報紙,我的足跡遍布了北京、上海、香港與倫敦各地的檔案室。我發現當年該案是由北平警方與一個駐華英國警探共同偵辦的,像這樣中西資深警探的合作經驗實在是史無前例,而且理應有其迷人之處。有一些報紙強烈暗示,英國使館的官員阻礙案件的調查──英王的政府不想在遠東地區失其體面,因此極力阻撓。根據潘蜜拉的驗屍報告指出,這是一個慘絕人寰的凶殺案,為此北平的中國社會與洋人圈裡謠言四起,全城本來就已經因為日軍即將發動攻擊而忐忑不安了,此時一股強烈的恐懼情緒更是在四處瀰漫了開來。潘蜜拉之死似乎象徵著接下來將有千千萬萬的人遭逢不測,在這樁慘案發生後,城裡的人都已經準備好要面對更糟的狀況了。

read more

美國的中心:《內布拉斯加》

Posted: 26 Dec 2013 01:39 AM PST

文/但唐謨

美國地大物博,我們在美國電影中看盡了美國城市,從洛杉磯到醉後拉斯維加斯,一路就到了紐約,好像中間都沒什麼東西;但是很少電影以內布拉斯加為背景。喜愛開貨卡的美國歌手布魯斯史賓斯汀很久以前出過一張名為《Nebraska》的專輯,風格突然變得怪怪冷冷的。那是偏遠的美國一隅。今年得到坎城影帝的作品《內布拉斯加》(很高興片商沒有把片名改成「迷蹤內布拉斯加」之類的怪名),選了這個人煙稀少的地方作為背景。

為了呈現這地區心理上的遙遠,《內布拉斯加》以黑白(和寬銀幕)拍攝。自從《大藝術家》之後,好像沒再看過黑白片了。故事的中心是一個家庭,這家人住在蒙大拿洲。蒙大拿比內布拉斯加更恐怖,那是全美國自殺率第二最高的地方(僅次於阿拉斯加),因為實在氣候太冷太無聊,讓人沮喪到想死。但是這地區並非無人煙,生於斯長於斯的美國「鄉巴佬」,還是有愛有恨。故事開始於冬日的美國,空寂的公路上一個老人家蹣跚走著。這老人有點痴呆症,經常亂跑,他的妻子兒子都很擔心,原來他收到一封廣告信,以為自己中了百萬頭彩,於是他想用兩隻腳走到內布拉斯加的林肯市去領獎。

read more

從鴻鴻舞台劇〈換屋計畫〉一台兩戲到小津安二郎電影《秋刀魚之味》

Posted: 26 Dec 2013 01:37 AM PST

文/李幼鸚鵡鵪鶉

黑眼睛跨劇團這幾天「換屋計畫」是同一個舞台,白天、晚上(或是今天、明天)輪流演出兩齣迥然不同的舞台劇。2013年12月12日晚上我先看了鴻鴻編劇的〈自由的幻影〉。鴻鴻是詩人,是舞台劇導演、電影導演、文學評論與文化評論學者,他的任何一齣劇場作品,我都追不上。這齣,我只好從場景中的那隻大鳥的位置來區隔前半場。原先,房中有隻大鳥,在舞台左側(左,是指觀眾的左前方),鳥頭朝向窗外,彷彿是室內的人或物(裝置、陳設)的一部分。後來,大概我太沉浸在演出中了,不知何時,鳥在窗外,鳥頭望著屋內,這使得大鳥不再是房間中的一環,反倒好似「後設」或「疏離」,冷眼在看芸芸眾生,在打量樓起樓塌、滄海桑田。鴻鴻既省思歷史又觀照社會,尤其是劇中坐過政治牢的作家(朱宏章飾演)後來只能刻劃別人的痛,卻無法書寫自己的痛。收場時,屋內幻化為公園,男女伴侶重組成男男戀、女女情,以及人狗愛,多麼寬廣的多元家庭百花齊放的和平博愛美景啊!會讓那些打著「護家聯盟」旗號的台灣納粹毀家聯盟慚愧得無地自容,甚至羞憤自殺!

我問鴻鴻,既然兩齣戲可以各自獨立也可以並列對照參看,倘若有人只有機會看其中一齣,會有什麼後果?我想到的是雷奈(Alain Resnais)1993年的《吸菸》(Smoking)與《不吸菸》(No Smoking)既是「2」部電影又是「1」部電影的兩個單元,你我可以任選其一先看,再去續看另一。或許,雷奈省思了電影與電影的互動!以及「剪輯」對電影的重要影響。鴻鴻跟我說:「你可看到舞台上的兩隻鳥:大鳥鸚鵡,小鳥鵪鶉。」我生性鴑鈍,有眼無珠,只見尖嘴的巨大鳥兒(雖然不是鈎嘴鸚鵡),沒看出小鳥藏在何方,果然跟不上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