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POTS Weekly

POTS Weekly


電影結束,人生尚未完結:是枝裕和談《我的意外爸爸》

Posted: 24 Oct 2013 08:02 AM PDT

文/曾芷筠
日語翻譯/Ivy
劇照提供/傳影互動

電影開場沒多久,六歲的小男主角慶多身著一席正式服裝參加小學入學模擬考試,他將塑膠袋吹成一只小怪獸,歡愉地拋上空中。慢動作鏡頭,午後的清澈,純美的表象,卻讓人想起《空氣人形》裡愛情與性慾都被現代商品挖空的孤獨。據說在從小培養孩子念書上好學校的慶應菁英補習班裡,這真的是一項行為觀察測試。例如四個小孩,面前故意放著一張紙、三把剪刀,觀察他們會不會把剪刀借給對方、如何互動,藉此判斷他們的社交和行為能力。吹塑膠氣球則是看看小孩子們有沒有豐富的想像力,從他們吹出的臉、動物等各種形狀來推測他們的小小內心世界。

read more

在硬機械與聲光中虛浮:科技媒體無人劇場《罪惡之城》

Posted: 24 Oct 2013 07:52 AM PDT

文、攝/曾芷筠

無人劇場《罪惡之城》這次以影像、機械動力、聲光與藝術裝置來推演敘事的前進,並完成長度一小時的「劇場表演」。而對我來說,進入門口有警衛看守、四下無人只有飲水機和廁所兀自嗡嗡轉動的松山文創園區,旁邊矗立著新開幕的飯店複合表演廳大樓,老遠就看得見,從一格格發亮的玻璃窗裡望入,不見人影只有高級桌椅,往下方誠品電影院看,一排正在切割食物進食的雙手而不見面容表情。踏入二樓的展演廳,全黑的空間裡每位工作人員不發一語、臉龐沒入電腦螢幕的光線之中,專心測試著燈光、程式、音樂cue點配合……,某種油然而生的詭異感更像真實的「無人劇場」。

大銀幕上,時間開始毀滅倒數,地球因科技與文明過度發展而爆炸前的24個小時,全球商品集中的大賣場內有警察、女服務生、甘比亞籍的跨國企業商人、以及謎樣的美少女。風格化與多彩強烈的錄像之外,是一條循環的機械軌道,冰冷的機械手臂搬運著象徵貨物的方塊與鋼球,頂端藏進一台攝影機,將現場拍到的影像(包含觀眾席)即時偵測、轉化為粒子,融入整個表演中。此劇導演、視覺藝術家王俊傑說,這裡沒有傳統劇場裡的表演,但眼睛所見的聲光、影音、甚至空間,都是環境裡的一部分,也都有本身獨自的意義,觀眾並非抽離的旁觀者,而會與這些媒介產生關連與互動。

read more

請用文明來拆毀我:郭龍與蒂布談《逝者之城手記》

Posted: 24 Oct 2013 07:48 AM PDT

文、攝/蘇盈如
法文翻譯/吳坤墉
圖片提供/無境文化

在信鴿門外跟無境出版吳坤墉閒聊,我們談法文翻譯脈絡的問題。例如,當西方思想被片面且漫無目的地翻譯、微量引進、缺乏辯論。在銷售通路與媒體平台被壟斷的生產條件下,這個看似自由的出版市場,其實未能讓書籍接觸到適合的讀者。事實上,有限且缺乏好奇的世界觀,導致我們沒有賦予文化他者多重想像與意義的能力。例如,如何在政治正確的後殖民批判下,不偏不倚的認識由一對居住在當地15年的法籍伴侶,對於埃及古納村的描述。這個問題深深困擾我。直到採訪工作結束,前一刻我們還在講對於村民而言,土牆上作壁畫是不被認證為「文化資產」的一種日常生活愉悅,散場後低調沉默的蒂布(Dibou,本名Edith Viet)才突然像活了過來一樣,拉著郭龍(Golo,本名Guy Nadeau)叫到晚餐要吃什麼。

學運後漫畫家

他們就像在「第三世界」自助旅行時會碰到的西方老夫婦,隨性、愉快。眼下無法分辨,典型西方究竟體現在《逝者之城手記》中團進團出的觀光客上,或者像他們跟當地人混熟,在那邊蓋屋、開業、生活。面對今天的法國左翼,郭龍與蒂布表示失望,郭龍說「什麼左翼?希望有人解釋目前法國左翼跟右翼有何分別。」事實上,郭龍20歲時到達巴黎,正是1968年學運時期。曾參與其中,他「在氛圍中吸收種種信念跟想法,之後不管如何,都用自己的方式,想要創作,繼續找到表達自己的方式,仍忠實捍衛當時所理解、相信的價值」。郭龍1970年代去了埃及,喜歡那裡的氛圍,長時間往返、待在那邊。配合新自由主義政策開放市場,1977年沙達特(Sadāt,Mohammed Anwaras)執政時麵包騷亂(Bread Riot),郭龍參與其中。

read more

我們的打工小時代:專訪中國東莞打工詩人鄭小瓊

Posted: 24 Oct 2013 07:33 AM PDT

文、攝/蘇盈如

「生活只會茫然/時代逐漸成為盲人/十四歲小女孩要跟我們/在流水線上領引時代帶來的疲憊」〈涼山童工〉,收錄在《女工記》

見到鄭小瓊(1980年生)並沒有太多的困難,她是市政府主辦的臺北詩歌節受邀來賓,目前任職於中國廣東省作家協會下的《作品》雜誌社。網上搜尋「打工詩歌」並非新聞,標榜底層,已有獎項、選集、評析不斷。早在以進步為名的各層經濟與政治體制裡,強韌地掙出口氣,2001年從四川到廣東東莞工廠打工後便開始寫,在台灣的出版品是2009年《人行天橋》,由唐山出版大陸先鋒詩叢之一。據說廣東經濟不錯,有支持文化,2012年《女工記》是她的第十本出版品,談到性工作者、女工的感情、婚姻跟慾望。

「一是從彎曲的鐵片開始,從村莊、鐵礦、汽車、輪船、海港出發,丟失姓名,重新編號,站在機台邊。」〈產品敘事〉,收錄在《人行天橋》

read more

業務部手記:從22K到10K

Posted: 24 Oct 2013 05:42 AM PDT

文/林淑慧

自金融危機以來,青年失業已成為全球的共同難題,在主計處最新的統計中,台灣青年失業率已突破14%成為亞洲之冠,實質薪資更是倒退16年。面對這樣的青年失業浪潮,德國的學徒制度再度成為國際亮點,許多國家紛紛仿效,認為這樣的雙軌教育方法可以拉近學用落差,為「失業世代」尋得出路。

學徒制或技職雙軌教育模式在台灣其實並不陌生,建教生與實習生一直是台灣企業廉價勞力的來源,而這顆德國萬靈丹早在2003年時,勞委會就曾投入了六千萬引進,由政府補助學費,讓高職畢業生進入產業學習,其中規定企業所提供的薪水不得低於正式員工薪資的一半,並在三年專業的訓練後,可以同時獲得二專學位和德國證照。

類似的政策與補助,不論是勞委會或是教育部更是年年推行,從大家熟知的「大專生實習方案」的22K,到今年度「明師高徒計畫」的10K,從補助學費到補助薪資,我們的政府只是不斷重新包裝補助的舊政策,但其中的成效為何卻讓人質疑,以22K為例,雖然王如玄曾說過「要是沒有22K方案,這些新鮮人連一毛錢也拿不到」,但是在花了126億元後不只審計部直批「效益有限」,確實也造成社會新鮮人的起薪降低的惡果。而「明師高徒」其實也是去年「攜手學藝專案」的翻版,但在去年的方案中勞委會還有每月的學徒薪水加上政府補助12K可提高青年薪資的說法,到今年不只少了2K,更是連是否要支付學徒薪水也只剩下「是否為雇用關係,如無故雇用關係則不需支付薪水」短短兩行的說明。

read more

POTS WORLD:破世界

Posted: 24 Oct 2013 05:40 AM PDT

阿莫多瓦:西班牙政府打算消滅本土電影

西班牙名導阿莫多瓦日前投書媒體,指控西國政府計畫消滅西班牙電影,其調高電影票增值稅的政策已造成多家戲院倒閉與數百人失業,財政部長卻表示該國電影工業面臨的包括輔導金刪減等問題,和政府稅收及補助無關,而是電影品質太差。阿莫多瓦指出,法、義、德等國電影票的增值稅只有5~11%,西國卻高達21%;他並認為,西國影壇與政府的衝突源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時,立場左傾、反戰的電影人惹惱了執政的人民黨(People's Party)右派政府,「即使一家電影院都不剩,我也不後悔反戰。」他說。

阿莫多瓦也為自己此番公開發言辯護,「當我聽到談話節目說『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我不寒而慄。」他寫道,「難道我們不能享有和其他公民相同的發言權嗎?政治抗爭應是一種公民行為,也是民主是否健全的指標。」文中他並指射西班牙在過去佛朗哥獨裁時代,「跟從單一的思想,其他的思維都被視為一種罪行,必須受到懲罰。」(來源:guardian/編譯:JanetC)

read more

張安樂與楊泮池

Posted: 24 Oct 2013 05:25 AM PDT

文/映雁

張安樂是竹聯幫老大,楊泮池是台大老大。兩人在相似的時間對「社會運動」發言,雙雙誤解「社會正義」。但我感覺張安樂的立場、堅定、決心、真誠,都遠大於楊泮池。

張安樂在訪問中指出,社會運動者堵馬、擾亂國民黨中常會的場,是「破壞民主、到別人家裡亂」。為維護社會安定他將不惜「進行反制」。我們終於知道黑道也懂民主,且我深信幫主真可能率眾表達訴求、設定劇碼、凸顯意見多元、成立公民團體,我也知道,警察會在出事時依慣例等社會運動人士被揍慘了才干預。

read more

禁用化武組織獲頒和平獎 偏見影響委員判斷

Posted: 24 Oct 2013 05:22 AM PDT

文/陳良哲

諾貝爾和平獎的委員,那些挪威議會的成員們,這回又糗了。今年他們決定將和平獎頒給「禁用化武組織」,任誰都看得出這明顯是衝著敘利亞近來的情勢演變所做的決定,但這回是禁用化武組織促成敘利亞危機的緩解嗎?不,是俄羅斯。不論是背後主導的總統蒲亭或是實際斡旋的外長拉夫羅夫,恐怕都比禁用化武組織要更加來得更加有正當性。

西方總認定敘利亞阿塞德是該下台的暴君,俄羅斯是背後撐腰的老大,怎麼可能為暴君的老大加冕和平桂冠?只是任人都不能否認,這回若非俄羅斯出面調解,一場大規模的平民死傷就將在敘利亞上演。所以,執行和平協議的禁用化武組織便取代這場人道危機的真正調停者,成為今年的和平獎得主。

read more

音樂靠邊站:《Diseases of England》、《Major Arcana》、《Loud Like Love》、《Vicissitude》

Posted: 24 Oct 2013 05:20 AM PDT

本週站主/海德

藝人:The Indelicates
專輯:Diseases of England
發行:Corporate Records

能把《上古捲軸五天際》改編成吉他屠龍MV的天才,絕對應該保送進搖滾名人堂,不過或許The Indelicates這對情侶根本不屑此殊榮,因為他們忙著靠盃英格蘭的社會亂象,酸液亂噴、嘴賤諷刺的程度絕對讓PTT八卦版鄉民也自嘆弗如,儘管訪問時宣示將會展現更「澎派」的音樂視野,但此作仍是一張詞溢於曲的專輯,一堆連他們都控制不住的新嘗試裡,最出色的表現應該是十二月人般的Fuzz-Folk走唱團風格,大量的小提琴與手風琴讓酸酸也能轉職成吟遊詩人,只可惜旋律性無法跟上變革,更難掩其嘴砲本質。

read more

華盛頓浮世繪

Posted: 24 Oct 2013 05:12 AM PDT

文/愛吹倫

藝人:Oddisee
專輯:The Beauty In All
發行:Mello Music Group

華府Washington D.C.名團Diamond District的製作人Oddisee是當地Hip Hop的指標人物,對於這個城市的熱愛也顯現在作品中。雖然他也饒舌,但並非強項,有時製作饒舌一手包,不過個人還是喜歡instrumental作品,因為他以靈魂/Funk/Jazz取樣打造出的舒適空間真是難以形容,有心靈音樂的療效。對於城市的描寫對他來說根本就是拿手好戲,2010年的instrumental專輯《Traveling Man》就為美國與世界各大城作了主題音樂,因為這張,我戀上了Oddisee。接下來的《Odd Seasons》與《Rock Creek Park》也都是上乘的instrumental佳作,去年的饒舌專輯《People Hear What They See》則響應了佔領D.C.運動,可見,他有多熱愛這城市。

read more

好萊塢只欠一名怪女伶

Posted: 24 Oct 2013 05:09 AM PDT

文/(OR)伊森

藝人:Chelsea Wolfe
專輯:Pain In Beauty
發行:Sargent House

好萊塢多是嬌柔諂媚之輩,或是銀幕前花容失色、鬧出滿城風雨的緋聞女星,倒是欠了一位財色雙全的怪趣女伶,至少能做的到Chelsea Wolfe這個地步。可Chelsea Wolfe雖來自洛杉磯,對她耳濡目染的不是如此做好稱職陪笑的花瓶,而是大衛林區、柏格曼等大師的電影作品;受大衛林區影響的音樂創作人不在少數,卻稀罕能有Chelsea Wolfe如此般姿色與才氣。

自創「死亡」或稱「厄運」民謠(Doom Folk),成了歌德(Goth)的孿生姊妹,Chelsea Wolfe音樂上強烈的「影像」感不說也明白出自大衛林區的電影影響;同時期能與她共享此般「怪趣」音樂地位的唯有Zola Jesus,皆是「樂不驚人死不休」的直悍音樂女性。Zola Jesus帶點學院派的音樂結構與Chelsea Wolfe所謂的「民謠」路線其實相去甚遠,卻因「黑暗」而殊途同歸。

read more

不安地逼視攝影原貌

Posted: 24 Oct 2013 04:58 AM PDT

文/陳佳琦

書名:決鬥寫真論
作者:中平卓馬、篠山紀信
譯者:黃亞紀
出版:臉譜 2013/8

也許是我多慮。在樂見中文書市出現《決鬥寫真論》這本攝影譯作的同時,又暗暗擔心它是否容易讓人誤以為又是一本近來有點過度重疊的森山大道語錄或荒木經惟日記。這本書不是談論「我如何拍照」的攝影心法、隨筆或訪談,涉及的其實是一番深具爆破性的左翼影像觀及批判言論,即使經過三十年,仍對當代日本攝影史與批評起著重要的作用。

出版於1977年的《決鬥寫真論》是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與篠山紀信的合作。書裡篠山的照片擁有引人一再閱讀的力量,與如今同商業和女體劃上等號的既定印象的他恐有些不同,對於當時的篠山,中平視他為少數符合他內心對攝影家的定義的同代人。以「決鬥」為名,就是中平聲稱要「在此稱讚他,並與他一決勝負!」為此,中平組構了與篠山照片相抗衡、甚至更強大的批判。

read more

在現代性的破滅幻象,與影像行動的考掘之後

Posted: 24 Oct 2013 04:55 AM PDT

文/王聖閎

書名:海市蜃樓I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作者:姚瑞中、失落社會檔案室
出版:田園城市 2013/10

在計畫性經濟與開發主義所編織的虛妄幻夢裡,姚瑞中說,這是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案例:一塊全因人為因素而造就的無人之地(no man's land),一座名符其實的海市蜃樓。[......]

從觀看者到行動者

由於近年台灣許多重大公共議題的日趨白熱化,不少藝術家也開始聚焦藝術的社會參與,並且積極想像抗爭形式的另類可能。不難理解,「參與」成為當代藝術的核心關懷之一,對反的自然是那些被奇觀所豢養、麻痺,以凝視靜觀(contemplation)為主的被動觀看慣習。《海市蜃樓》的影像踏查無疑是這股趨勢中值得參照的案例。但在影像行動之後,是否能進一步啟動觀者(activation of the audience),使之從觀看者(spectator)也轉變為行動者,卻是相關評論甚少論及的部分。當藝術涉入政治領域之時,不少討論多半只在意藝術是否淪為政治活動的妝點或鬥爭工具,或僅僅聚焦在藝術家是否發想出嶄新的實踐途徑,並對殊異美學感知的開拓有所推進。畢竟,藝術創作者並非全職的社運分子,而藝術行動也未必能如社會運動一般經年累月地持續向社會發聲,凝聚共識。但進一步推想,在評價藝術的社會參與時,我們真的只需要關注它是否創造出有別於「制式」社運抗爭形式的方法,只需要檢驗它是否使舊有議題獲得新生,生產出繞過現實窒礙難行之僵局的「偏行」即可?抑或,我們根本不該以成敗、效果、目的論之,因為這只會讓藝術行動的思考落入到僵化而單一的行動邏輯裡,而忘記在「改造社會」的道德性訴求之外,藝術實踐的使命還在於創造感知世界的歧異路線?

read more

毒氣室前夕,開往酒店派對的最末一班列車

Posted: 24 Oct 2013 04:50 AM PDT

書名:再見,柏林
作者: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
譯者:劉霽
出版:一人 2013/6

書名:柏林最後列車
作者: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
譯者:劉霽
出版:一人 2013/6

於我而言,《柏林最後列車》根本就是柏林版《大亨小傳》。我猜二者之所以地位懸殊、欠缺相提並論,有從巨觀政體到微觀身體的二三原因。它描繪1930s柏林複雜的政經生態,且對共產主義和左翼運動有異常細膩的、同情式甚至認同式的刻畫─冷戰體制與英美文學典律之生成(選取和排除),關係極其密切。它的大亨Norris,幽微陰暗、病態邪佞,乃一悖反所有正向思考、屢屢失控的「反英雄」(而非「悲劇英雄」);而且,他恐怕是bi(好萊塢主流愛情電影拒斥,也難見容獨立製片同志電影)甚至他居然還是M─更過分的是,書中SM場面卻少得可憐。無論如何,Norris都比不上蓋茨比。

大學時看《酒店》(Cabaret,1972),麗莎明妮莉與納粹前夕之柏林令人著迷。多年後讀到這本原著《再見柏林》,它對高度資本主義和熱烈國族主義的納粹前夜,描繪一如透視解剖圖。歷史自我重複:兩位總統任期後半,都有批判者宣布:台灣已進入德國威瑪時代(意即二位總統都是希特勒)。對我來說,沒有共產黨、沒有前衛藝術(以及二者之挫敗與墮落),就不叫威瑪。讀畢《再見》,讚嘆之餘想起它應與(湯瑪斯曼終生暗戀的兒子)克勞斯曼的《梅菲斯特》併讀。後者呈現了虛假矯揉、偽善扮戲被視為人際社交和系統運作「必要之惡」的1930s柏林;無論面具為何,要獲得名利與奪取權力,你至少要上舞台。

read more

必與心間中一撇

Posted: 24 Oct 2013 04:48 AM PDT

書名:都什麼時候了
作者:林夕
出版:遠流 2013/7

夕爺散文,分號用法到咖啡店廁所看標點符號牌:用金魚秒暫記憶來講初見生離,在病房敘舊來說感情遺產;《黃帝內經》說解任情任性,休眼而知本性,養生實際倒也貫到不來也不去的透淡。是說都什麼時候了,內地問題食品、迫遷及核電廠、身分認同、古物活化等生活內容,均出現文中,第七章〈笑得哀傷的時候〉尤其短評時事。囃音偶留一念禪,收結於蒼生共業,少了些輕盈天外,著了點入世款款,姿態還是(要練)好看。(倩鳥兔犬)

read more

肚皮舞的女性世界:《逍遙舞孃》

Posted: 24 Oct 2013 04:46 AM PDT

文/但唐謨

《逍遙舞孃》的英語原始片名叫做Just Like A Woman,也是鮑布狄倫一首歌的曲名。這首以女性為主題的歌,在當時1960年代末,引起了一番爭議。歌詞中對於女性的敘述,被解讀成一種「厭女」的情緒,因為女性都被寫成只有女性缺點的瘋婆子,有性別歧視的嫌疑;但是也有一方人為他辯護,認為這首歌是他欣賞女性,愛女性的表現。無論如何,一部電影用這樣的片名,絕對是女性電影(不只是歌舞片)。

《逍》沿襲了很基本的女性電影公式,主角是兩個在男性社會中被打壓的女性。故事的開始是芝加哥的市容,但是畫面中並沒有看到華麗的千禧公園,而是帶點殘破的貧民社區,中東移民開的雜貨店玻璃被惡意噴髒話,工作環境呆板無趣。在一片荒原之上,卻有一個光彩亮麗的東西—中東的肚皮舞。女主角之一是個三十歲的白種女性,她的工作很無聊,交往多年的男友失業在家,拿她的錢去混;另外一個主角是開雜貨店的中東移民婦女。她一直無法生小孩,但是恐怖的婆婆卻遷怒於她(說不定是丈夫的問題啊),每天都給她罪受。這兩個文化,環境都不同的女性,卻有一個共通點:她們都愛肚皮舞。

read more

高雄電影節短片的光輝 郭臻的《流放地》與劉家欣的《母親》

Posted: 24 Oct 2013 04:44 AM PDT

文/李幼鸚鵡鵪鶉

2013年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71部入圍片,沒想到我陰錯陽差先看了廢除死刑議題的台灣電影《母親》與種族、階級探討的香港電影《流放地》。

我反對死刑。不過,我跟台灣的「廢死聯盟」的差別是我可以而且必須有條件的同意判處死刑、執行死刑。

被害人家屬最不能忍受失去家人,我完全同意。可是,有些很賤的兇手知道殺人會被判死刑,就故意去殺害要報復的對象情同家人的鳥、兔、貓、狗,「反正殺死再多隻也不會被判死刑」,卻帶給受害的一方家人永恆的傷痛。如果這種惡人也被處死,我或許還會喝采。

第二種情形是,兇手為了既能逃過死刑又可以毀滅對方,故意不殺死對方而戳瞎對方雙眼,或者砍掉鋼琴家的雙手,害得人家生不如死。倘若台灣非要判死、處死的話,我倒主張連這類重傷害要跟殺死人等同量刑。

第三種情形是,台灣社會多少年來多少惡父惡母虐殺兒女(不要以為全是養父養母、繼父繼母才會下毒手,有很多親生父母更加心狠心辣!),幾乎全都不被判處死刑,反而是太多子女飽受惡父或惡母凌虐最後忍無可忍失手斃了對方,十之八九被判死刑。台灣的法律完全被儒家教條綁架,縱容惡父惡母,欺壓人子人女。同樣,官殺兵或是輕刑微罰、甚至讓官逍遙法外;兵殺官,明明是官逼兵反,法律常讓兵非死不可。儒家思想最可惡也最可恨的就是不允許「下犯上」,非但踐踏兒童權與動物權,而且擺明了階級歧視。不公平不公正的法律,不要也罷!我的廢除死刑的主張是可以讓步的:如果把江國慶冤死案的國防部長陳肇敏抓去槍斃、把洪仲丘案的那些軍官、士官、以及國防部長判處死刑,才有資格要我們不再堅持廢除死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