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TS Weekly |
- 褪滅復國大業上崛起的私有高樓 ─ 從侯淑姿的左營眷村影像展談起
- 業務部手記:用民怨當風向球,拿人命當立法源?
- POTS WORLD:破世界
- 聖約翰的草藥(No.316):【萬般皆下品】
- 大風吹之殘酷遊戲系列:訪畫廊週策展人王柏偉、羅禾淋
- 夢境裡的考古學家:《女人‧小鳥‧星星—米羅特展》與公共遺產
- 指揮家就像家裡的清潔工——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瓦格的新任務
- 在國家安全指縫裡的民主發展 擁抱資本主義民主的悲哀
- 起訴大兵與網路反恐 揭露真相者 即為敵人
- 熱氣球激發房地產 高房價對花蓮的衝擊
- 音樂靠邊站:《Once I Was An Eagle》、《Desire Lines》、《Impersonator》、《Cold Spring Fault Less Youth》
- 如果世界願意閉嘴
- 晨光
- 給根倫理學釣竿 打撈經濟學靈魂
- 心剮力廢而後
- 體腔被掏空、暴死於陰溝的城市移民之子
- 迷途煙花
- 消失的東方主義?
- 青春最後的殘酷:《聽說桐島退社了》
- 《罪色》提供的種種啟發
褪滅復國大業上崛起的私有高樓 ─ 從侯淑姿的左營眷村影像展談起 Posted: 13 Jun 2013 09:45 AM PDT 文、圖/曾芷筠 是誰玷汙這地,使這些產業成為可憎的?是誰使這地荒涼,使這村變為荒涼無人居住?難道這就是那該罰的村,其中盡是欺壓。井怎樣湧出水來,這村也照樣湧出惡來。是誰欺壓寄居的孤兒寡婦,流無辜人的血?他要倚靠房屋,房屋卻站立不住;他要抓住房屋,房屋卻不能留存。 —引用自侯淑姿「我們在此相遇」個展 這如禱告亦如吶喊的字句是藝術家侯淑姿在左營眷村攝影作品上的文字,細細密密地爬滿下半部照片近一半,記載了四年來進入眷村後的歷程。內容有時是眷村人物口述自身生平記憶,有時直接引述聖經上的字句,有時作者本身黯然的情緒躍然紙上,主體位置各異卻都共同指向眷村歷史百轉千迴後走向消亡集體、土地家園被大片變賣的哀慟與憤怒。 |
Posted: 13 Jun 2013 09:35 AM PDT 文╱吳金治 從起雲劑到順丁烯二酸這些食品安全事件,已讓以為黑心食品只有中國有的百姓徹底改觀。原來,殺頭生意只要利潤驚人,就有商家敢冒險,更何況罰則與利潤完全懸殊的比例,讓食品衛生相關管理條例形同虛設。行政機關的管理疏漏和稽查不彰更讓這些商家有機可趁。 |
Posted: 13 Jun 2013 09:31 AM PDT 伊斯坦堡的春夏之交:吞噬公園的新自由主義為了反對當局剷除伊斯坦堡Taksim公園、興建購物中心的計畫,由土耳其進步工會聯盟(DISK)所發起的抗議運動,從5月28號起便以占領公園的形式表達異議。該抗議活動並非只是一場保護綠地的環保運動,而是一場對抗右派政治菁英、以及新自由主義政策的「都市起義」。儘管法院已裁定購物中心興建案違法,警方仍在6月2號以暴力驅離聚集公園的抗議民眾;而使用催淚瓦斯對付抗議群眾,對土耳其警察而言似乎早已是家常便飯。 |
Posted: 13 Jun 2013 09:27 AM PDT |
Posted: 13 Jun 2013 09:26 AM PDT 文/蘇盈如 繼去年(2012)五月〈新一代的「夢想家」魔咒〉一文後,又到了畢業季。畢展紛擾未曾改變,面對畢業生的不安,今年《MOT/TIMES線上誌》倒是專訪設計師,談成功創業的可能性。影像消費機會看似日益活躍、豐沛,相較之下影視產業中,剛畢業開始工作或還在學打工的朋友,卻私下透露不合理的勞動契約與無力拒絕的扣薪規定。由北、中、南不同私人畫廊協議,「畫廊協會」主辦的畫廊週活動甫開始,其中策展人與經營者對於當代藝術產業的現況觀察,是否有機會回答,廣義而言,新生代藝術工作者所面對的生產現實為何? |
Posted: 13 Jun 2013 09:25 AM PDT 文、圖/蘇盈如 踏入略顯昏暗低矮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米羅(Joan Miró,1893-1983年)的世界悠遠迷宮般的往前延續。我們很難想像,至今看來仍極端前衛且難以仿效的作品,創作者曾經歷過首次個展失敗、20世紀初期兩次世界大戰、30年代歐洲經濟蕭條與左右翼對立的西班牙內戰。飽滿原色仍然活跳跳於現場86件1960、70年代的後期作品間,比起出版品的印刷亮面,實體畫作、雕塑、素描、版畫、拼貼作品,在眼前卻顯得誠懇羞怯。所謂毫無邏輯伸展排開後,色塊、線條、彎曲、圓點,噴灑、搖晃、幼稚、奔放,細看十分怪異而近乎直覺式的粗拙純真。系列讀下來,藝術力量不在專屬米羅的風格樣式上,而在把現實生活隨處可見的場景萬物,化為過分簡單的元素,組合排列。觀者彷彿走進舊石器時代洞穴壁畫,旁觀古老部落的內在宇宙。關於黑暗中第一道火光,關於記錄、溝通、歌詠,關於人類本能中近乎巫術的繪畫力量,關於驚訝、喜悅與創作。 |
指揮家就像家裡的清潔工——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瓦格的新任務 Posted: 13 Jun 2013 09:24 AM PDT 文、圖/曾芷筠 1969年成立至今已四十多個年頭的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今年邀請匈牙利籍指揮家吉博瓦格(Gilbert Varga)擔任首席指揮,過去雖曾邀請過數位知名大師擔任音樂總監或客座指揮,但這樣以三年合約為期、一年多次演出的合作模式卻是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法,也突破了市立樂團組織架構、公部門招標採購法、評鑑制度的重重限制。 無論對世界上任一交響樂團而言,長年無人擔任首席指揮都是件壞事,「沒有首席指揮就像家裡沒有清潔工一樣。」瓦格說,他在這次首場演出前花了四天時間密集排練,然而這遠遠不夠,必須花更多時間了解彼此,並在細節上深入。五年前,瓦格第一次以客座指揮身份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若這次是北市交的新里程碑,那麼瓦格將要把北市交帶往哪個方向?他認為,過去北市交距離群眾有點遠,因為沒有好的基礎,讓大家知道交響樂的存在,「這不只是交響樂團的任務,而是這個城市及政治人物必須要提供具體存在的空間,就像一個完整的家一樣,才能更接近群眾。接下來才是我們的工作,將音樂家訓練得更有『效率』,如果他們能夠同時有效率地一起演奏,觀眾花錢也才是一種有效率的選擇。」 |
Posted: 13 Jun 2013 09:23 AM PDT 文/陳虹穎 就在各界悼念六四天安門事件24周年前夕,台灣人民在敦促中國人權與民主化之同時,相當諷刺地,我們該憑弔的,不僅是24年前的中國,也是此時此刻的台灣。高倡民主化與尊重普世人權價值的台灣政府,往昔據此以標誌台灣與中國共產黨高壓統治之區別,是為華人世界維護資本主義民主發展的最後一片淨土。但如今,在龐大的資本積累機制衰竭,經濟競爭力焦慮下,「民主化」成為歷史進程中,執政者爬上統治階梯、然後棄如敝屣的工具。 |
Posted: 13 Jun 2013 09:22 AM PDT 文/陳良哲 提供維基解密數十萬筆資料的美國士兵曼寧(Bradley Manning)日前出庭受審,全球共有24個城市為此發起聲援活動。為世人揭示事實卻未殺害生靈的曼寧淪為階下囚,但那為國家利益與戰略考量使得各地死傷無數災難連連的人們,縱使雙手血跡斑斑,卻仍是那坐在几淨窗明處的文明大叔自由人。 |
Posted: 13 Jun 2013 09:20 AM PDT 文/潘欣榮 陸資看好蘇花改公路即將在2017年通車,所以近兩年積極投資飯店旅館、熱氣球的週邊投資,促使花蓮房市飆漲,以華廈為例,兩年來已從每坪7萬元漲至10萬元。蘇花改還未通車,高房價已率先衝擊花蓮,迫使中低收入者搬往更偏遠的衛星城鎮居住。原本地方政府期待蘇花改能解決花蓮高失業率、高離婚率等問題,但目前未蒙其利、卻先受高房價所害。 |
音樂靠邊站:《Once I Was An Eagle》、《Desire Lines》、《Impersonator》、《Cold Spring Fault Less Youth》 Posted: 13 Jun 2013 09:18 AM PDT 本週站主/boyethan 藝人:Laura Marling 從唱片標題《Once I Was An Eagle》即明顯可以感受到Laura Marling對於「自由」的渴望與企求;即使貴為Brit Awards最佳女歌手, Laura Marling仍不習慣面對鎂光燈下的自己。 音樂則是她唯一的「自由」,只要一把空心吉他,她便能娓娓道來一則則動人故事。與Noah And The Whale主唱Charlie Fink的一段情也好,與The Rakes的合作也罷,Laura Marling筆下並不缺乏素材。 |
Posted: 13 Jun 2013 03:07 AM PDT 文/陳德政 藝人:Savages 倫敦四人全女子樂團Savages,以70年代的電影《首演之夜》(Opening Night)替出道專輯《Silence Yourself》開場。第一首歌〈Shut Up〉猛促的貝斯撕裂空氣前,我們最先聽見片中的幾句對白,特別是這句「How old are you, really?」 你的年紀確實可能影響到聆聽《Silence Yourself》的觀感,曲風上,這是一張本格的後龐克復興專輯,然而Savages所以特異,不全然是因為歌曲,也是精神非常緊密承接著英國70年代尾聲的後龐克前輩,特別是政治和思想的訴求。 |
Posted: 13 Jun 2013 03:05 AM PDT 文/海德 藝人:Broaddaylight 光看那女性肖像繪畫的封面,你可能會誤以為這又是一張文藝復興系列的電音盒裝,但來自美國加州的三人組Broaddaylight其實是繼承了Cocteau Twins血脈的新品種樂團。 物種根源的樹狀圖清楚地標明了Robin Guthrie、Brian Eno、Robert Smith和Slowdive,這個樂團的音樂風格幾乎和唯美的寫實主義畫作緊密結合,將孿生卡度原本「前」瞪鞋的迷幻吉他融入了Ambient的微電聲響,有如油畫般充滿了朦朧地的夢境美感,但又具備栩栩如生的噪音動態,MBV式的三層吉他隨侍在側,配上女主唱Sarah Eakins幾乎是現世復刻於Liz Fraser的類梵語吟唱,簡直就是Robin Guthrie後期個人計畫的完成版,而Broaddaylight作為他的暖場團也再合適不過了。 |
Posted: 13 Jun 2013 03:02 AM PDT 書名:善惡經濟學 文/蕭旭智 賽德拉切克(Tomáš Sedláček)生於1977年,2001年受邀成為捷克總統哈維爾的經濟顧問,年時24歲。2011年他的首本英文著作《善惡經濟學:探索《古爾伽美什史詩》到華爾街的經濟學意義》,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出版以後受到的好評,如來自《經濟學的花言巧語》作者麥克羅斯基(Deirdre McCloskey),認為主流經濟學家缺乏學術深度,以「科學」進行自我束縛,而這是一本重視神話、故事、哲學探勘經濟學靈魂的人文經濟學(Humanomics)。《民主資本主義的精神》的作者諾瓦克(Michael Novak)也盛讚他從深刻的捷克文化的道德驅力出發,試圖超越概念障礙,尋求更廣泛的人類視野。 |
Posted: 13 Jun 2013 02:59 AM PDT 書名:空白 文/蔡雨辰 《灌籃高手》完結後,從一九九八年連載至今,描繪漂泊者的旅程的《浪人劍客》讓井上雄彥再次攀上創作高峰,幾乎成為日本漫畫界的傳奇。《浪人劍客》改編自吉川英治的小說,但幾乎脫離原作,井上發展出大量支線,並耐心建構周邊人物的內在世界。故事中除了比武鬥殺的細節,更多武藏與人邂逅、碰觸、苦惱、沮喪的過程。在NHK為井上雄彥製作的紀錄片中,捕捉了井上創作《浪人劍客》的身影。片中,只見這位被譽為孤高的天才在封閉的創作環境中(不是工作室就是咖啡館),反覆苦惱、思緒枯竭,為每週的截稿壓力折磨得不成人形。而紀錄片播出隔年,《浪人劍客》便進入長達兩年多的休載。 |
Posted: 13 Jun 2013 02:55 AM PDT 書名:高譚之神 愛爾蘭馬鈴薯大飢荒,紐約警察署之成立,交會於1845紐約一連串紅髮小孩暴死的血腥案件。死去的孩子,皆愛爾蘭移民之子(男童或女童雛妓),體腔如祥林嫂之子被掏空、劃上十字架─多久沒出現成人視野之外的城市了?從酒保轉職首屆警員的主角,介於制度化警視和業餘但專業的偵探之間;弔詭的是,反而是時時緊盯移民行蹤的(日後建制成國家暴力的)警察,才能同時無微不至、鉅細靡遺、全觀總覽城市底層移民的悲慘處遇。我們熟悉的「紐約暗面」,要嘛史柯西斯黑幫華麗鎗火,要不馬修/卜洛克爵士夜頹廢,否則蝙蝠俠好萊塢高譚市;本書的紐約則是徹底的濕冷陰暗後街:畢卡索的食薯者,海德格的破鞋。在「狄更斯/恩格斯(倫敦)」和「波特萊爾/本雅明(巴黎)」的對峙裡,厲害且認真的新銳作者選擇了前者,以調查者取代漫遊者,以華生/福爾摩斯(或者柯白莎/賴唐諾)的兄弟檔二人組,取代柔情硬漢孤獨偵探。此際的台灣,也亟需一份城市/貧窮/移民的偵探報告書寫。(PenPouch) |
Posted: 13 Jun 2013 02:52 AM PDT 書名:平地國的迷藏花園:你所不知道的比利時法語文學精華 越來越難在當代小說裡棲身,倒不是讀不到精采的文字或故事,而是普遍缺乏深邃的洞察,徒有精采的文字與故事。這本比利時法語文學選集,收錄二十三位風格殊異的作家作品。與其抱著拼湊或歸納比利時風土民情的閱讀企圖,不如當作偶遇無數獨立個體心靈的對話契機。對話之所以重要,來自於我們可能被瓦解、重整,於是能夠啟動我們持續發展探測自身與所處世界的省思能力。書裡的〈早戀〉、〈相似與相通〉、〈王子的手〉、〈談判者或幕後的人〉、〈永恆〉、〈反面:星期一,夜〉鑽入到生命識見的邊緣,悠然地拓出飽含生命力的小說內容,並靈動地呈現經驗與思考的連動關係,以及滿溢詩意的細節韻致。如果這裡有迷途煙花,也要你細細撿拾,她們才有歸處。(吳俞萱) |
Posted: 13 Jun 2013 02:49 AM PDT 書名:消失的老北京 沒有人能夠回答,在美國作家梅英東《消失的老北京》出版後,西方對於遠東的異情幻想是否會隨之消失,或者展開另一種人格分裂的形式。例如,破壞胡同的是中國政府面對奧運時的開發主義,以及少數人對發展的企圖,而不是虎視眈眈的自由市場。醜陋的是嶄新住商大樓,而不是伴隨行政中立演化至今的城市規畫與保存主義。美好的是作者親身體驗的胡同生活,它被本書認可且是古老資產、是人民的文明,而不是試圖滿足人性需求的時代缺口。(蘇盈如) |
Posted: 13 Jun 2013 02:44 AM PDT 文/但唐謨 青春值得歌頌,青春也是殘忍的,尤其是當一個對生命還是懞懂的孩子,剛剛開始學習到的成人世界的一點遊戲規則時,成長的撞擊,有時候會爆發驚人的能量。《聽說桐島退社了》的故事背景是一個日本的高中,一個青春的空間,一切都依循著大家認可的倫理秩序,默默地進行著。這部影片的開始,兩個看起來很像書呆子的高中男生正在跟老師說話,他們是電影社的社員,拍了一部《請你為拭去我的熱淚》的片子,成績好像還不壞。然後,我們依稀意識到,學校裡面有個叫做「桐島」的人突然不見了…… |
Posted: 13 Jun 2013 02:41 AM PDT 文/李幼鸚鵡鵪鶉 父母很賤。兒子是同志,有些父母暴力相待,血腥震壓;有些父母軟硬兼施,甚至以死相逼,彷彿都是兒子搞同性戀害得父母因此喪生;有些父母開出條件:「只要你不再愛男孩子,你要怎樣都隨你。」等到兒子果真不同性戀了,父母又會得寸進尺,要求兒子結婚。兒子結了婚,父母會恬不知恥要求兒子生兒育女。什麼叫生兒育女,就是父母用無形的手強迫把兒子的陰莖放進媳婦的陰戶裡,只不過口頭上說得不這麼露骨。倘若兒子以為生了小孩從此天下太平,那才大錯特錯,且看許多只「出產」女兒的那些男孩,不是被他們的父母期待繼續fuck到非要生個男的不可嗎?所謂的生兒育女,育女是假、是空話、是廢話,心懷鬼胎,心術不正的是生兒!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POTS]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