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POTS Weekly

POTS Weekly


網民勝利後真的有春天? 網路自由與商業圈地

Posted: 06 Jun 2013 08:59 AM PDT

文/曾芷筠、蘇盈如

5月21日,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表示將研擬修改《著作權法》,可透過行政機關下令封鎖境外侵權網站,引發社會譁然及大批網友抗議,紛紛在網路上進行連署串連、提出反對宣言,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亦打算仿效美國網民抗議《終止網路盜版法》SOPA(Stop Online Piracy Act)時的「關燈行動」(Black out)以示抗議,宣言指出「十多年來,我們已經花了數百萬個小時來建立一個內容豐富的中文百科全書。我們這樣做是因為我們喜歡向所有人分享擁有的知識,而我們之所以能這麼做是因為網際網路世界的自由。」

6月3日,智財局召開記者會表示不再推動由行政機關介入封鎖境外侵權網站,也無意破壞得來不易的言論自由,兩週不到的時間使政策改變,被視為是網民的勝利。從反對美國眾議院的SOPA草案、到美國與日本悄悄於世界各地推行的「反仿冒貿易協定」(Anti-Counterfeiting Trade Agreement),網民一直都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從保守的語言、保留的態度來看,台灣智財局並未放棄封鎖網站,透過權利人提出司法訴訟,程序走完照樣封鎖網站,只是改為司法程序。

read more

老傢伙的學運閹割焦慮:烏犬劇場《你用不上那玩意》

Posted: 06 Jun 2013 08:54 AM PDT

文/蘇盈如
圖片提供/烏犬劇場

「的確。我並不是你。我們並沒有相似的地方。你是人,有情感,有判斷力的人。我只有記憶,只有依著大自然秩序作出反應的本能。我沒有能力創造新的路線,不過你們有。」—大象接受審問時答道,收錄於劇本《誰殺了大象》,作者馮程程

故事從四個男人在中正紀念堂邊角的撒尿行動主義開始,據導演兼烏犬劇場團長彭子玲的說法,那是場小人物的革命預演,輸到剩下鬆垮白內褲的悲劇開始。在這場以2006年靜坐為藍圖的「學運之夜」,英雄不見蹤影,沒有草莓百合,連時代波瀾也自顧不暇。被社會邊緣化、被快速拋擲出的「公共暴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說不上來、或說話沒人聽,此時突然全都冒出來。他們正是所有群眾運動現場最真實的「公民」。

read more

在兩代之間,尋找閱讀陳映真的位置:側記趙剛《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台灣一九六O年代》新書發表會

Posted: 06 Jun 2013 08:53 AM PDT

文/曾芷筠
圖片提供/人間出版社

在趙剛新書發表會的月涵堂現場,一些《夏潮》、《人間》的老朋友來了,年輕些的面孔多半是三十歲上下的知識份子或研究生。問了鄰座1987年出生、就讀世新社發所的女孩,她說自己是學生時在課堂上受了老師影響才開始讀陳映真,也坦承沒有哪個文學家真的非讀不可。言下之意,閱讀或啟蒙的時刻都坐落於某些特定的歷史機緣,並與知識被建構的過程相關。2009年開始,以陳光興老師為主的一批知識份子開始舉辦研討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以陳映真為專號、趙剛老師第一本關於陳映真專書《求索》的出版,標舉透過其左翼思想重新清理內在於自己的知識結構,穿越分段歷史,並重新探尋西方之外的思想路徑,意圖在從被西方訓練的知識體系中出走,嗑嗑碰碰、搖搖擺擺地透過一個真誠的思想者尋找其他資源。

read more

POTS WORLD:破世界

Posted: 06 Jun 2013 07:24 AM PDT

浴火新生的埃及街頭藝術

儘管距離穆巴拉克政權遭推翻已有兩年光景,革命留下的痕跡,至今卻仍大量充斥開羅街頭; 而在街頭迅速竄生蔓延的牆壁塗鴉,則正以亮麗的姿態,成為另類的革命紀念碑。

以往街頭藝術在埃及非常少見,直到2011年的革命,當其他青年用磚塊和軍警對幹時,許多街頭藝術家才紛紛拿起畫筆和噴漆在磚牆上暢所欲言。然而,埃及人本來就有用圖像表達己見的傳統,所以對於街頭塗鴉的出現並不排斥。

read more

贖金兩萬.感嘆

Posted: 06 Jun 2013 07:00 AM PDT

文/史美延

咒怨政府多年,今日滿心歡喜為人父母期待從良,將這份力量轉化為教育下一代的動力,孰料光是生育這段路走著便又怒火中燒,讓我再次見識台灣人自食其力,含淚愛台灣的無奈,做了這麼多年的苦旦,我也想轉型諧星快樂度日,無奈乎牲畜不從人願。

懷孕確診後,由醫院核發一本行政院衛生署編印的孕婦健康手冊,俗稱媽媽手冊。所有產檢醫療都要帶著它,原以為總算可以好好享用長期繳納的健保費用愉快做人,豈知帶著手冊與健保卡每次還是得繳交150元,而且居然還限制補助10次,超過10次請自費料理,自費金額比看個牙還貴,我實在不懂懷胎10月的醫療濫用邏輯何在?即便手冊標註:孕婦產前檢查超過十次......,經醫師診斷確為醫療需要者,由健保費支應。到底衛生署是怕我們生一窩外星生物搗亂防疫,還是健保局得靠大夥生孩子抽人頭稅補台北市健保欠費?

read more

我們城市是為了富有者而建造的嗎?

Posted: 06 Jun 2013 06:55 AM PDT

由克里斯托夫進行訪問
中文翻譯:解影

原文出處
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world/marxist-and-geographer-david-harvey-on-urban-development-and-power...

明鏡:為什麼做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現在關心的主要是城市,而不是工人階級?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傳統馬克思主義者非常先驅性的看到工人階級的革命潛能,但是這在西方產業逐漸空洞化之後已經消失了,人們開始認識到都市空間的衝突(Urban Conflicts)可能是更具關鍵性的。

明鏡:在歐債危機發生的過程中,希臘的工資下降並且社會福利大幅削減,但是在這同時,總罷工卻沒有產生足以改變現狀的力量。這可是否可以做為支持你認為傳統的無產階級不再具有癱瘓國家的力量的主張的證據呢?

哈維:是的。今天的工人階級鬥爭已經是一個更廣泛的城市空間鬥爭的配置的一部分。我將傳統的階級與階級鬥爭的觀點,置換為重視城市生活的生產與再生產的觀點。工會必須關注實際存在的城市日常生活 – 當今社會矛盾的關鍵。例如,在美國,這已經促使美國勞工聯合會-產業工會聯合會(譯註:AFL-CIO美國最大的全國性工會聯盟組織)開始關注家庭內勞動工人(譯註:可能是指外籍幫傭)和移民。

read more

逆流的「涓滴經濟學」

Posted: 06 Jun 2013 06:00 AM PDT

文/陳虹穎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宣布今年經濟成長率保「3」破功。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周四則宣布11劑強心針,拯救台灣經濟垂死前奮力一擊。

但是,眼見現下行政院端出的所有菜色,盤盤令人寢食難安。原因很簡單:振興經濟方案,無論是短期性的節能家電補貼、刺激國內需求,以及協調無路可去的壽險業資金大量投注入公共建設;或者中長期性加速ECFA等經濟貿易自由化、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建設,清一色是過往30年來失敗老路子的消耗性重蹈覆轍。

read more

歐盟禁令即將失效 大國算計 苦難何時了

Posted: 06 Jun 2013 05:58 AM PDT

文/陳良哲

英法堅持解禁,奧地利、芬蘭與瑞典主張持續禁運,歐盟對於禁止向敘利亞輸出武器無法達成共識,原禁運決議於月底失效後,形同解除禁令。巧的是,美國參院外交委員會才於上週通過決議,支持對敘利亞反對提供軍事援助與訓練,並制裁那些援助巴薩爾政權的團體或個人。該委員會主席,也是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馬坎,還跑到敘利亞與反對派碰面。

read more

12年國教爭議 教育機會平等

Posted: 06 Jun 2013 05:56 AM PDT

文/許若仁

12年國教之所以引起社會鉅大爭議,關鍵不在於平等開放的受教機會目標,而是主事者沒有設計具體配套措施來讓這平等教育權落實。目前所提出的操作方案不僅無法超越考試主義的陰魂,反而是以另一種更不公平方式來讓不公平受教機會死灰復燃(如超額比序、明星學校仍保留4分之1考試入學名額等)。

read more

音樂靠邊站:《Gratitude》、《Legends Never Die》、《For Namesake》、《13》

Posted: 06 Jun 2013 05:53 AM PDT

本週站主/愛吹倫

藝人:P-Money
專輯:Gratitude
發行:Duck Down Records

近年來歐洲各國精良的製作團隊或是個人紛紛轉往Hip Hop發源地美國發展,像德國的Snowgoons與西班牙的Cookin Soul就是很明顯的例子。而來自紐西蘭的P-Money也同樣大有來頭,他的豐功偉業就是曾經打造該國流行單曲榜第一名的〈Everything〉等多首名曲。在美國發行的首張專輯展現了超強製作火侯,以東岸風格為主,但在硬中又帶點軟,〈Celebration Flow〉的Funk/Soul走向就顯得格外醒目,多首串場的instrumental曲目更是個人功力的表現。在同袍Skyzoo與Buckshot外加Talib Kweli以及M.O.P.等名人支援下,這無疑會是張成功打入美國市場的專輯。

read more

重返人間的機器人

Posted: 06 Jun 2013 05:46 AM PDT

文/陳德政

藝人:Daft Punk
專輯:Random Access Memories
發行:Columbia

2001年的舞曲大作《Discovery》,堪稱跨入21世紀的指標性作品,幕後的創作者法國電音雙人組Daft Punk,兩名團員Thomas Bangalter與 Guy-Manuel de Homem-Christo各種場合總戴頭盔示人(網路上其實找得到兩人卸下頭盔的真人樣貌),替樂團增添一種「半人、半機器人」的神祕感。

接續作《Human After All》是他們生涯罕見的跌跤,名稱格外有弦外之音 — 原來Daft Punk終究只是人類,所以才會失手?兩名機器人重新升級,經漫長八年歲月,第四張錄音室大碟《Random Access Memories》完全有備而來,洋洋灑灑七十多分鐘,邀得的客席樂手各有絕活,是2013年度專輯的強力候選者。

read more

現世童話

Posted: 06 Jun 2013 05:43 AM PDT

文/海德

藝人:Eisley
專輯:Currents
發行:Equal Vision

以星際大戰的沙漠城市Mos Eisley為名,來自德州三位姊妹花與一個弟弟再加上堂哥組成了Eisley,從當年美式Indie-Rock仍盛的時候注入一股女聲暖流,直至現在發行了第四張專輯《Currents》,他們從未達到樂迷們期望能引領潮流的高度,醞釀出頗具規模的實驗卻又無疾而終,但那女性柔情的英倫化夢幻流行曲調卻異常地貼近人心,字句平凡中才見美麗特出。

read more

聆聽城市的身世

Posted: 06 Jun 2013 05:39 AM PDT

文/畢恆達

書名: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
作者:李志銘
出版:聯經 2013/4

志銘還在台大城鄉所就讀的時候,我已知他除了是喜歡逛二手書店的書迷之外,也是會蒐藏黑膠唱片的古典音樂迷。等他陸續出版了《半世紀舊書回味》、《裝幀時代》、《裝幀台灣》這三本得獎好書後,我知道寫本古典音樂書只是遲早的事,但沒想到他在《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不只談古典音樂也論流行歌曲,不僅涉及音樂更關心城市中的音景。台灣不乏有作者寫古典、寫爵士、寫流行、寫搖滾,但是連結音樂與聲音/音景的作者卻極為罕見。這本書也就清楚凸顯志銘的個人風格,在看似龐雜的主題中,貫穿作者的核心關懷。

心理學對於空間認知的研究早期有賴於白老鼠走迷津,有的老鼠不按規矩走,總想翻牆而出,心理學家直接將這些老鼠視為不聽話將之放回迷津,而沒有深究翻牆的原因,錯失了推進認知理論的契機。1948年Tolman的關鍵性實驗,證實了老鼠並非機械式地對環境刺激給予直接反應,而是在走過迷津之後,對於迷津通路有了一個整體的概念,亦即證實了認知圖(或認知再現)的存在。空間認知的研究從此從行為論轉向認知論。1960年都市規劃師Kevin Lynch以波士頓、澤西市、洛杉磯的研究為基礎出版了空間認知的經典著作:《都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他將城市使用者的觀點納入都市規劃之中,此後,幾乎所有的規劃報告書都會出現地標、通道、節點、邊緣、地區的符號與說明。後繼者,持續深化他的研究,或加入方向感、意義、認同等面向,或研究認知圖發展演變的歷程。也有研究者走出Lynch的視覺偏向,將之挪用到環境聲音的分析,用音標、音域、聲道來理解環境。

read more

什麼是「黨外」?讓我們奪回「黨外」吧!

Posted: 06 Jun 2013 05:35 AM PDT

書名:台灣民主之父:郭雨新評傳
作者:張文隆
出版:遠景 2013/4

文/PenPouch

繼近期白色恐怖口述史(青島東路和綠島女生)、史明歐姬桑三部曲、浴火再生鄭南榕之後,《郭雨新評傳》近日上市。這幾本書,若不視為《求索》和《橙紅的早星》(趙剛讀陳映真)的對立面、反而合併視為一個整體,有可能嗎?─有可能的;只要我們還記得「黨外」。

時至今日,誰還讀黨外刊物呢?那些各式小冊子、戰鬥文宣、翻案文章、調查報告、動員刊物…重時效性、服務彼時運動的讀物,如今除了高閣箱底的歷史文獻,能否再度流轉起來?前述系列近日出版、回溯廣義黨外時代的好書,品質與價值毋庸置疑;但它們究竟可以怎樣被閱讀、被使用(是的,書是要被用的─我對知識抱持實用主義)?到底我們仍要通過黨外而向心回歸於黨?還是反向行進、從黨離心獨立出去、憑藉這些知識資源重返和重建進步的黨外空間?

read more

男性三部曲:《末路車神》

Posted: 06 Jun 2013 05:32 AM PDT

文/但唐謨

雷恩葛斯林演的《末路車神》,實在很難不去聯想到他的另一部傑作《落日車神》,兩部片的海報上都看到他酷酷的猛男造型,大家都忘記了他曾經是《手札情緣》中的愛情癡子。這部片的一開始,他就以一身的刺青,肌肉,機車,徹底賣弄了他嶄新的陽剛之氣。但是這部片的原始片名叫做「松林外」(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這個奇怪的字眼,是美國紐約州一個城市(Schenectady)名字的意義。而且,整部電影並沒有追車追到片尾;反倒是一部讓人驚訝的片子。

《末路車神》的導演德瑞克奇安佛蘭斯(Derek Cianfrance)兩年前拍過一部描寫怨偶的電影《藍色情人節》。《末路車神》卻好像是一個三段式的電影,第一段彷彿是雷恩葛斯林的陽剛秀(也用了一個超長的鏡頭炫技了一下),他除了粗壯手臂上滿滿的刺青,左眼的眼角,還刺了一把小刀,好像一滴眼淚。他叼煙,騎機車,粗暴,打人,搶劫……好像一個老電影中的叛逆英雄。但是他也有柔情的一片:他希望兒子有個美好的未來。

read more

美美男孩集中營裡相殘又相纏的迷宮探險,個人本性與社會批判各自的雙重面向《腦男》

Posted: 06 Jun 2013 05:29 AM PDT

文/李幼鸚鵡鵪鶉

每個人可能有「2」個、甚至可以有很多個面向,雷奈電影《穆里愛》(的幾位主角既撒謊又說實話)、費里尼電影《愛情神話》(的兩位男主角是同一個人的兩個自我)都是這樣。每個人被社會觀察、檢驗、批判,有人像鴿派包容你,有人似鷹派攻擊你,這是外在世界對待你的「2」種或多種模式,日本電影《腦男》既探觸了個人的「2」又鋪陳了社會(外人)「2」種對付你的模樣。

有一回我擔任一項影展的評審(或者說是諮詢委員)。會議間,某諮詢委員伶牙俐嘴對於承辦影展的團隊明升暗降,試圖劫奪資源豐厚(油水甚多?)的大餅轉來據為己有。不料,另一委員發言時居然開口閉口尊稱這個徒有虛名、早已腐敗不堪的傢伙為「X老師」,這使得在場的一些在輩份上、年齡上低矮的委員不便跟「老師」、「長輩」爭辯,被迫像是橡皮圖章為惡人私利背書。那真是我擔任評審的一次噩夢,王派彰、黃明川等電影學者都是見證,不在場的郭力昕也有所聽聞。

read mo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