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POTS Weekly

POTS Weekly


回溯人民聲音,未竟之業:專訪瓦歷斯‧諾幹

Posted: 30 May 2013 09:31 AM PDT

文/蘇盈如

遊覽車沿著大安溪前往台中市(前台中縣)和平鄉雙崎部落(Mihu),抵達自由國小(前身為1921年台中廳理番教育所)旁的民宿,在瓦歷斯‧諾幹(1961年生)《城市殘酷》新書發表現場過後,記者幾乎要為自己傳統人類學式或觀光產業樣板,對「部落」的天真想像給害臊起來。首先它是海拔不高的台地,泰雅聚落人們住在組合屋或平房,手繪壁畫是九二一後「心靈重建」的結果。在時代拋擲出來的問題前面,更迭的不是世代,而是人們的答案。瓦歷斯與之生活甚至做為創作基礎的Mihu,從來不是這些留不下痕跡的模糊景色,而真實存在於,滿地跑出來嬉鬧的國小學生,說話勉勵吳俊傑(瓦歷斯漢名)的國小老師,還有道著感謝的母親身上。

「獨裁者從來不知道自己是個獨裁者。自從在民主選舉中獲得首勝之後,歷屆的總統們總是發生驚人的轉向,總統們很快的交換了適合的朋友,朋友與相知都改換成金光閃閃、金碧輝煌的權貴,…也正是這些奪目的光芒使得人民的口袋總是黯淡無光,這些光芒強烈的照耀也收走了人民臉上的笑容,於是,總統們就成為獨裁者。」—〈獨裁者的眼淚〉,收錄於《城市殘酷》

2003年《迷霧之旅》他寫下「記錄歷史將讓我們有了存在的意義」。《城市》後記中,表述自己一再模擬現實進行創作,該書涵蓋27年(1980-2007)在不同報刊雜誌上發表的短篇小說,更完整表達「被消失」的感情。時值1945-80年間,有一群人,面對鄒族湯守仁、高一生、泰雅族蓬萊案等白色恐怖,且取代日治皇民化的銅像與國語運動在此時同時發生;再有另一群人,面對90年代後被城市邊緣化、依賴貨幣的現代性。經驗交錯,然而,它不是一個召喚族群記憶的嘗試。質樸純厚的筆觸對於時代更貼近「諒解」,讀者終於能夠因作品精準辨識現實荒謬,而淒涼大笑。故事緊貼活著的人,小說角色是每一個陌生人的面孔。

read more

業務手記:環評,攏係「假」耶?

Posted: 30 May 2013 09:30 AM PDT

文/賴敏雄

前幾天無意間看到一則新聞,是關於大陸河南民宅建築工地,出現了數千個燕子窩,由於這個季節剛好是燕子的繁殖期,為了保護它們,工地做出暫緩施工的決議,為人類與動物(大自然)之間的和睦相處,佇立起良好典範。反觀號稱文明的台灣,一些有心人士為了謀取自己的利益,仍不顧環評想要在不應該開發的地方蓋飯店。從南方澳的豆腐岬,到台東的美麗灣….等,都差點淪陷。更離普還有未通過環評就已先行營運數年的渡假村,官員眼不見為淨相互推卸責任的心態真是讓人費疑猜。套一句《賽德克‧巴萊》莫那魯道所說的:「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要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人類如學不會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終究會招惹大自然反撲之橫禍。如美國超級颶風《卡崔娜》及《珊迪》重創紐奧良及美國東部,或是每逢颱風來襲必傳災情的廬山溫泉飯店區域,即使飯店蓋的再大再漂亮,一場天災降臨就可輕易將它全部破壞殆盡,就像是被劇烈搖晃過後的水晶球,處處充斥著混沌,眼前的美麗已不是美麗,而是一場災難,亦是大自然為了懲罰人類短視所使出的一種進(淨)化手段,執政當局應該從中記取教訓並拿出因應對策痛擊帶有假藉促進地方繁榮確又不遵守環評遊戲規則的壞人,並盡職守不接受賄賂,這些基本該做的事如還要靠小老百姓每天唸經禱告做法,抗議,揭發真相來督促這個無法分辦是與非的政府,那真不知該說是台灣國運差還是手氣不好或是鬼遮眼選到這樣一個無能團隊來為台灣人民服務。

read more

POTS WORLD:破世界

Posted: 30 May 2013 09:29 AM PDT

Skateistan:與阿富汗的孩子滑向未來

2007年,來自澳洲的Oliver Percovich在阿富汗發起了Skateistan滑板教育計畫。在此之前,有些孩子只在印度廣告上看過滑板這玩意,卻從未有機會在生活中親身接觸。起初,在阿富汗推廣滑板極度困難,因為滑板運動從未被當作一種運動認真看待,當地人甚至質疑滑板運動的可行性,因為「喀布爾甚至沒有一寸馬路是平的。」

read more

兄弟,我早就認識你了: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成立

Posted: 30 May 2013 09:28 AM PDT

文、圖/曾芷筠

很驚訝一個漁工工會的成立可以吸引大批媒題和刑警、移民署官員到場關切,如果不是台菲間近日因廣大興漁船事件引起的紛擾,菲律賓漁工們畢竟很難躍上主流媒體版面,還被警察視為潛在的不安定因素。不習慣面對鏡頭與麥克風,為了記者會刻意換上襯衫的漁工們,在記者追問對射殺漁民事件的看法、是否擔心工作不保的壓力下強裝鎮定,而透過片段的翻譯表達簡單的心願,例如:「很擔心凍結後不能再來台工作」、「雇主也會叫我們出門時要小心一點」、「希望這件事能盡快和平落幕」等回答,不無感嘆地發現他們表達自己的機會那麼短暫,語言那麼缺乏,又在台菲事件的過熱溫度中顯得輪廓渙散。在記者會開始時,多數媒體已認為自己取得了足夠的素材而如鳥獸般散去。

read more

沉默的既存:專訪巴斯克聲音藝術家Mattin

Posted: 30 May 2013 09:26 AM PDT

文、圖/曾芷筠

下班時間在汽機車如轟隆海嘯般的台北東區街頭疾行,匆忙撞進Mattin位於地下室的表演現場,「表演」已經開始,而所謂的「表演者」靜坐般坐在觀眾之間,不發聲響,面前沒有任何樂器,僅有一陣寂靜後寥寥幾句語言提示和一台錄音機,冷氣機葉片兀自擺動、伴隨著觀眾窸窣碎動偶然發出的聲響,才驚覺現場所有的聲音都是表演的一部份,而聽覺主體的顯現、空間中的映照反響與腦內活動,似乎才是表演者Mattin在意的事情。儘管意識到自己與表演者處於同一個平台之上,觀眾仍刻意壓低聲音交談,避免弄出聲響,或者等待,等待表演者是否會給出更多東西,或期待某些不可預期的事情會發生。一個小時的寂靜逐漸流過,Mattin最後說:任何一場表演的經驗都不是全面性的。斷裂、不連續的聽覺與思考,讓一切聲響變成音樂,讓被動的聽覺主體轉為主動,讓過程成為作品本身。

不難看出其延續自美國聲音藝術家John Cage的概念,西班牙北部與法國交界處的巴斯克(Basque),不明的政治邊界與數百年來懸而未決的獨立運動,醞釀出了這位異常在乎聲音與政治關連的藝術家Mattin。他說:「John Cage的想法已經行之有年且受到嚴謹看待,對他來說,每個聲音都是同等有效的。但我所感興趣的是,從馬克思批評的角度來檢視John Cage,來了解表演者和觀者之間的關係,以及一場音樂會如何被生產、被給予,其物質條件和文化差異的基礎。」

read more

用公民力量衝破鳥籠公投陷阱

Posted: 30 May 2013 09:25 AM PDT

文/曾芷筠
圖片提供/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在核四訴求交付公投十幾年後,出乎反核團體意料之外地,總統馬英九及行政院長江宜樺拋出核四公投案,接下來將可能在六月底、七月中的立院臨時會中通過並於年底成案。5月26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成立全台廢核行動平台,號召群眾在立法院旁濟南路上排出「STOP」字樣,代表反對危險核電、萬年核廢、及鳥籠公投。

回顧公投在台灣的歷史及實踐脈絡,從一開始被視為具有神聖性的直接民主意志展現,到2003年通過實施《公投法》需達到50%有效票數高門檻才能成立,成為讓民意依法失效的鳥籠公投法。一開始部份肯定公投的環保聯盟在519遊行中也轉而反對公投。即使面對法規缺漏,但一旦通過還是必須面對這場選戰,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賴偉傑說,沒有人知道公投方案通過後,接下來的辯論、教育、宣傳要怎麼進行,但也只能跳下去。他提及,早期的環保運動人士將公投當成人民反抗黑箱政治、專家專業的工具,但過去幾個小的實踐,反而是由開發者鼓勵當地居民舉辦小型公投,因為開發者已準備好要用金錢買票,讓公投穩贏。換言之,當公投在制度上陷阱重重,它其實不是展現直接民主意志的公民投票,而只有在代議民主制度裡佔盡優勢的主流政黨能夠確保其運作。「我們必須讓大家清楚這是怎樣的遊戲規則,告訴大家:公投選舉裡面的資訊和表達是否對等?政府使用的資源是否不合比例?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還是有政黨政治的限制,但也只能面對現在的遊戲規則,我們當然希望突破50%的門檻,題目設計已經不是重點,因為解釋權都在政府的手上。」在核四裡黑箱作業氾濫,核安無法確保,政府只說謊騙民眾沒核能會缺電因此經濟無法成長,即使使用看似超越政黨的方式解決矛盾,但弔詭的是,誰來決定核四是否停建,在民調上已高達六至七成的反核民意,能否透過公投展現畢竟令環保團體膽戰心驚。

read more

衛報週評:瑞典青年暴動所引發的問題

Posted: 30 May 2013 09:05 AM PDT

葉興台/節譯

過去一週,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郊區肆虐的暴動,是因斯德哥爾摩以北的胡斯比(Husby)社區5月13日傍晚的一起意外所引發,當地居民逾八成為移民,當時瑞典警方在一名69歲男子的家中和其妻子面前,將他殘忍地射殺。根據瑞典警方的說法,這名男子揮舞一把刀子,威脅要殺害警察。

在這起意外發生後不久,瑞典警方發布聲明指出,這名男子身受重傷,已被送往醫院治療。但這套說辭沒有維持多久,因在瑞典警方發布聲名後幾個小時,目擊者看到這名男子的屍體被拖離他的公寓。有鑑於這個新訊息,瑞典警方撤回先前發布的聲明,試圖改正情勢。

read more

聖約翰的草藥(No.315):【平民】

Posted: 30 May 2013 09:02 AM PDT

茶壺裡的種族風暴 「楚門」的被害妄想症

Posted: 30 May 2013 09:00 AM PDT

文/陳虹穎

6年前,在那外籍教師大熱門的年頭,一位個性開朗的黑人朋友無奈地對我說,就算持有英語教學認證資格,也因膚色找不到工作。「妳相信嗎?我投了90多封履歷,從台北市一路投到台北縣,都失敗了」。「一家中小型美語補習班主管對我說:因為你是黑人,會嚇到小朋友。」他回國前無奈的說。

6年後,自「廣大興號」事件起,引發延伸到彰化市場、新竹湖口工廠,各式基於膚色、國族、宗教加上性別的歧視騷擾事件層出不窮。

read more

政府要債,錯了嗎? 勞工權益超越債權

Posted: 30 May 2013 08:58 AM PDT

文/許若仁

近年來,台灣的領導菁英很喜歡說台灣是一個法治社會、政府依法行政等等,但法律本身既是一個社會的既定規範,它就無可避免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主流的利益趨向;另一方面,即使法律代表當時主流階級的利益取向,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卻必須以普世價值的訴求來證明自身的合理性與正當性。

這種特殊利益與一般利益的法律辯證關係,充分顯示在近日政府以所謂的「關廠歇業失業勞工促進就業貸款實施要點」所明定的債務關係,來興訟追討17年前政府「借貸」給因惡性關廠而失業的勞工們。

read more

我們都寫了便當文

Posted: 30 May 2013 08:57 AM PDT

文/潘欣榮

台灣政府、社會大眾,在聽聞自助餐店歧視菲籍移工的便當文,在追蹤後發現是作者「聽聞」、未經查證所寫的網路文章之後,似乎都鬆了一口氣,好像台灣依舊是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而國際的指控都是作者「三個人」的罪過。

固然便當文未證實就發布有錯,然而無風不起浪,其背景是各地拒賣菲人的店家驟增、新竹青少年追打菲籍移工的社會氛圍,亦即國人敵視菲籍移工的民族主義情緒,正是虐待菲籍移工氣氛蔓延的社會溫床。

read more

音樂靠邊站:《No One In Control》、《Becomes Us》、《Rituals》、《Exile》

Posted: 30 May 2013 08:55 AM PDT

本週站主/海德

藝人:Snowden
專輯:No One In Control
發行:Serpents and Snakes Records

如果你玩的音樂事Post-Punk Revival,那麼慢工出細活可能就不是稱為美德,出道九年來的第二張專輯,Snowden回首發現這個產業已然日暮西山,儘管他們比其他同儕多出了美式Indie-Rock在演繹吉他方面的怡然自得,但變成學弟The Big Pink的模仿者讓人情何以堪,那些在搖滾架構中增添的電子聲響和微噪音依舊讓人愉悅,甚至可以稱為浪漫,不過旋律的平庸和創意的匱乏讓此作多半時候都略嫌平淡疲軟,不過長達七分鐘開場的專輯同名曲還是展現了大粉紅鳥掉後,那已經許久不見的後龐克行版時髦。

read more

霧都魅影

Posted: 30 May 2013 08:49 AM PDT

文/(OR)伊森

藝人:Phosphor
專輯:Youth & Immortality
發行:Desire

官方的資料上,Phosphor之樂隊形態(或說形象)曾一度令我聯想起School Of Seven Bells;一男二女的組織陣容,出色的女主音聲線、略帶點陰鬱與神經質,彷彿好萊塢黑色電影裡的一群慘白青年、迷信異教組織,隨時都可能幹出什麼罔顧性命、離經叛道的事端。Phosphor讓人深陷與迷戀著夜幕低垂的霧都,總在某個不經意的角落,遇上這麼一隊有意思的組合,一如過去The xx、The KVB等幾個名字。Phosphor的情況更加特殊,首張大碟《Youth & Immortality》裡的吉他角色不算吃重,合成器(Synthesizer)反倒成了樂隊招牌,時光猶如倒轉拉回至Depeche Mode、Sixth June、Cocteau Twins出世的年代;簡言之,指的便是New Wave那個曖昧、卻又惱人心思的80年代。

read more

怪誕黑色漩渦

Posted: 30 May 2013 08:46 AM PDT

文/曾芷筠

藝人:昏鴉
專輯:寓言式的深黑色風景
發行:禾廣娛樂

左小祖咒似的怪異唱腔,自比竹林七賢的頹廢,配上主唱中立一頭亂亂長髮、消瘦臉頰,昏鴉的歌曲築構起一個個怪誕晦暗的漩渦,裡面有陰森的肉體、血色的迷戀、毀滅的浪漫,卻仍有溫柔純真。每首歌曲均刻意在編曲上組織對比、營造驚喜情緒,有時單刀直入,有時迂迴壓抑,無論是三拍華爾滋或鼓聲狂飆,碰撞後卻都營造出一種相當一致的復古氛圍;個人很喜歡〈午夜暗橋探戈探戈〉,其中的手風琴聲出現的那一煞那令我猛然想起中國樂團聲音碎片樂隊。整個樂隊是少見的七人大編制,而且很在意影像呈現(MV)及現場演出(加入舞蹈),以樂團第一張專輯來說野心十足,製作水準很高。

read more

Posted: 30 May 2013 08:43 AM PDT

書名:裸命
作者:陳冠中
出版:麥田 2013/1

文/康寧馨

陳冠中的新作《裸命》極為易讀,詮釋卻各有巧妙不同。承繼著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傳統(如斯湯達爾《紅與黑:1830記事》、雨果《九三年》),《裸》背景即是寫作時序2012年;小說中充滿大量現實事件、新聞世事時態描述,成語白字、流行用詞藉由藏族主人公角色強巴之口流瀉落地。藏地維穩、進藏限制、集中學習班、拉薩的資本商業化、一次性消費、人為大飢荒導致人吃人、iPhone、iPad、遊戲Angry Bird、北京動保運動、同性戀、雙性戀、居住監視至北京上訪者、吃案頂罪、藏人自焚明志.....作者御繁為簡,在小說寫作上,幾乎是行險著的納入當前現實,因為現實已經比小說魔幻,復因為「現在一般人對邪惡缺乏想像力,想像不到邪惡有多邪惡。」

read more

深邃的前仆後繼

Posted: 30 May 2013 08:40 AM PDT

書名:菜園留覆往來人
編者:余在思、陳秉鳳、陳彥楷、陳倩玉
出版:菜園村支援組、影行者 2013/1

有紀錄菜園村自零八年反新建高鐵強制拆村到建新村《鐵怒沿線》三部曲《菜園紀事》、《蓽路藍縷》及挑戰觀影310分鐘的《三谷》,一書顯影、延展出運動多方面的立體輪廓,第一輯人物口述史,個人生命交界時代背景(來港、農業、建屋等)一路迄今對話,不只是動情得不能自己。第二輯巡守隊經驗,引入外來參與者(志工、學者、影像傳播者等),第三輯則落於家住臨時屋而下階段籌建挑戰之未結境況,規劃師現身。「整條村在進入危機社區這種形態前,那後來被外界本質地認為的人情味、菜園情,其實都是一種在過程中重新發明和連結而成的東西」,誠如影行者李維怡所說,溫馨背後都是冷冰冰的(民主)鬥爭。抵抗國家機器與民粹主義,參與抗爭議題紛有說法體驗,後續力量集結於激情消褪嚴酷的強推反思,想像更徹底,論述如何更深刻,是其文本切身且誠實的重要提醒。(倩鳥兔犬)

read more

抽象思維,證據釋意

Posted: 30 May 2013 08:38 AM PDT

書名:不是土地供應 香港土地問題的迷思與真象
作者:本土研究社
出版:本土研究社 2013/4

提問、分析,總結,規劃報告書內容,厚重鎮藏在公部門(跨)年度消化編列計劃裡,大量數字分散不同單位,面對一個社會癥結點,搜出有效情資先讓人頭大。本土研究社,不由提案自己搞研究的自主性因此可貴,提問態度出自急迫的現實脈絡(地產霸權),是否真的土地不足?且讓數據說話,收納歸整並呈現可親、易懂的圖表,衍伸探討切入人口、土地需求/儲備、房屋政策、城市土地問題等關係鏈面向。一本理解香港土地發展的普及入門書。(倩鳥兔犬)

read more

搖滾樂的天鵝之歌《閉嘴聽音樂》

Posted: 30 May 2013 08:33 AM PDT

文/但唐謨

搖滾樂紀錄片(rocumentay)是一種很普遍音樂電影的類型,紀錄搖滾歌手或搖滾樂團在音樂背後不為人知的藝術秘辛……《閉嘴聽音樂》是以告別音樂會為主題的紀錄片,這類音樂片其實並不多見,畢竟搖滾樂團並沒有經常在解散。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拍過一部《最後華爾滋》(Last Waltz, 1978),記錄搖滾樂團The Band的最後一場表演,許多當時許多重量級歌手(Joni Mitchell, Eric Clapton, Bob Dylan)都助陣演出,也讓這部片被譽為號稱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樂紀錄片。比起一般的搖滾紀錄片,告別演唱會總是帶著一份悲壯的色彩,彷彿生命中的最後一擊,一首天鵝之歌。《最後的華爾滋》抓住了這份特質,《閉嘴聽音樂》也是。

read more

從施正鋒的偏見無知 到《印象雷諾瓦》裡藝術家的多樣瑕疵

Posted: 30 May 2013 08:30 AM PDT

文/李幼鸚鵡鵪鶉

近期「可果美」的廣告出現「O Tomate」字樣,別緊張,外文沒有拼錯,英文的tomato,在法文裡是tomate.!台灣電影論述以及片商最惹人詬病的是譯音亂譯一通。美國演員Honry Fonda與Jane Fonda明明是同一姓氏、同一家人,台灣把父親譯成「亨利‧方達」,把女兒譯成「珍‧芳達」,彷彿兩家人,而且姓氏還分男女,你說蠢不蠢啊?法國畫家雷諾瓦(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與法國電影導演尚‧雷諾(Jean Renoir, 1894-1979)明明是父子,居然譯成兩種姓氏,你說荒謬不荒謬?甚至還有人當成英文瞎譯作「阮華」的!其實Renoir的法語讀音是「何努瓦」。2012年法國導演吉勒‧布斗(Gilles Bourdos)的電影中,女主角聽到Renoir這個姓氏時,反問是Renoir老爸?或是Renoir兒子?片名的法文原題《Renoir》瞹昧處就在於既指老畫家,又可以是他的兒子(未來的電影大導演),也不妨是Renoir一家。中文片名《印象電諾瓦》反而自囿得有點狹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