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TS Weekly |
- 以肉身作為武器─托默賀曼鏡頭下的離散命運
- AE手記:Finger's World, we are not absent !!
- POTS WORLD:破世界
- 爆炸理論玩耍大爆炸:「觀看的機器」讓你拍電影
- 聽了你唱的歌讓我想起了家鄉的景色和生活─記南台灣的「國際移工工作坊」
- 不願面對的真相番外篇:鈾礦場的污染
- 《衛報》週評:歐洲的領導人和民主均出現危機
- 突尼西亞伊斯蘭執政-組織,組織
- 台灣民主的遙控器與蓄電瓶-山姆大叔強壓小馬哥
- 太平洋多空交戰-美主導廿年亞太合作變為亞太抗中
- 音樂靠邊站:《Ceremonials》、《Alesia》、《U.S.Girls on Kraak》、《Cover, Volume II》
- 冰凍異次元:《Biophilia》
- 天團難為:《Mylo Xyloto》
- 不可忽視的性別教育:《裝扮遊戲》
- 從金馬影展看電影史與致意
- 寂靜在何方?
- 陌生的親密與孤寂:《長崎》
- 吶喊與蜜語
- 2011/11/25-2011/12/4 Pots Choices:活動推薦
- 2011/11/25-2011/12/4 Pots Choices:ACT
Posted: 24 Nov 2011 07:39 AM PST 文/陳佳汝 羅曲妃 以自身的肉體與攝影機為武器,不斷衝撞邊緣議題的同志導演─托默賀曼(Tomer Heymannt)今年在金馬影展上放映他的四部影片,《嚇我一跳》(It kinda scares me)《攝吧!我的愛》(I Shot my love)《失去王冠的皇后》(The Queen Has No Crown)和《紙娃娃》(Paper Dolls),呈現了二十年來紀錄生命的軌跡。出身自德國猶太裔的托默,其祖父曾經立誓絕不離開自己的家鄉,然而戰爭的關係,他們從德國搬到以色列,爾後托默的兄弟又搬遷到美國,母親對於這樣的離散心痛不已,托默則拿起攝影機紀錄分離與聚合。或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面對紀錄,能夠消解一些他心底的那分鄉愁感。然而更大一部份的意義,是他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走出了一個時代環境的大格局。以其一個異鄉人,且是猶太同志的身份,敏銳檢視族群、國族、性別認同、移民勞工等議題。他的多重身分也讓他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多重歧視,也多了一些對周人事的體悟。年輕時的托曼,充滿了能量及憤怒,對於自己的同志社群無法公佈,感到很壓抑。然而,在無數次將自我拋向諸多議題搏鬥後,他敏感而善良的內心非但沒有因而內縮,卻是走出更為寬容的局面。他的影片中,充滿了濃濃的離散味道,異鄉人在邊緣的處境。沒有多餘悲傷的情緒,而是正面迎擊,坦然走向自己的一番深刻內省。托默說:「現在我越來越能坦然自若,不需要向誰證明我的身份,或者我是一個好人,我不想簡單地將男男、女女這些題目丟進捨影機來譁眾取寵,而是以這個身份,帶著另一種眼光切入。」 |
AE手記:Finger's World, we are not absent !! Posted: 24 Nov 2011 05:03 AM PST 文╱吳金治 執行編輯某一天,翻起了堆在他身後厚厚多疊的破報資料夾,裡面依序排列了自創刊1995年以來各期出版的破報。而破週報自1998年8月復刊再次改為免費取閱至今,已將近14年。當她翻起創刊號時,驚呼「那個時候我還沒念國中!」時的表情,我至今仍然難忘。 從平面、到網路,破週報一直沒有缺席各種媒介的展現素材。承數位出版的風潮,以及閱讀形式和設備的改變,我們從今年2月開始構想和提案,順利在63件申請案的競爭下取得了數位出版補助,便開始積極將所有破報轉換媒介的呈現,做了許多規劃,除了讓這份報紙的內容有別於平面的多媒材的嵌入,更讓一直扮演文化活動市集的活動資訊,結合既有的平版電腦完成一個進階的整合。 |
Posted: 24 Nov 2011 04:58 AM PST 充滿幽默的藝術史「改造」大賽 |
Posted: 24 Nov 2011 04:54 AM PST 文/陳佳汝 「爆炸理論」(Blast theory)是1991年於英國成立的數位藝術團體,乍聽之下,似乎是一個隱喻資訊大爆炸時代的知識份子思維。其實不然,爆炸理論這個團體真實的含意其實是「去他的理論!」主導者Matt有一天在某雜誌上看到一位作家寫道:「去他的英格蘭!」(Blast England),因此取其意成立「爆炸理論」,以Blast的雙重意義,既是爆炸,也是去他的意思,主導者梅特Matt說:「管他的理論,實際的操作,好好地玩耍較重要!」實在是很後現代概念的團體。以play為中心的「爆炸理論」,以自身的玩耍為出發,致力於創造多樣性的玩耍體驗,讓世界的可能性更為寬廣。 |
聽了你唱的歌讓我想起了家鄉的景色和生活─記南台灣的「國際移工工作坊」 Posted: 24 Nov 2011 02:50 AM PST |
Posted: 24 Nov 2011 02:41 AM PST 文/倪世傑(台灣立報) 在跨國性的社會運動當中,最常被拿來使用最為分析工具的堪稱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在全球價值鏈剝洋蔥式的分析下,無論是自資本家對勞動力、大自然的直接剝削,還是國家在制度上如何便利這一套剝削體制的成形與再生產,都一清二楚,像是在上個世紀末美國反對NIKE血汗工廠運動,終究不可能不提到寶成等其它台資、韓資代工廠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的行為,而通信資訊產業國際品牌對台灣代工業的「成本管控」,壓低台商處理製程的毛利率,代價讓台商與台勞承擔,則是你我都熟知的財經版新聞。 |
Posted: 24 Nov 2011 02:38 AM PST 節譯/葉興台 全球危機是否代表西方民主的正當性也陷入危機?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愛爾蘭政府機密的預算計劃,愛爾蘭人看不到,卻被歐洲財經官員洩露給德國國會的財政委員會審核檢視。 在義大利,前高盛國際顧問、未經民選的新任總理蒙蒂,與同樣未經民選的技術官僚在朱斯蒂尼安宮(Giustinian Palace)宣誓成立新政府。蒙蒂走馬上任是為了滿足市場,取代貪污、無能和下流的貝魯斯科尼,他承諾將遵照市場的要求,希望義大利人能「犧牲」。在希臘,左派和右派聯手抵制前希臘央行總裁巴帕德莫斯籌組的聯合政府,他之所以上任,也是應市場的指示。上週五在柏林,幾乎號令不動英國的首相卡麥隆,坐在德國人不信任其能處理歐債危機的總理梅克爾身旁。 |
Posted: 24 Nov 2011 02:37 AM PST 文/李亮 今年年初點燃北非中東的「阿拉伯革命」的突尼西亞,於10月底舉行首次民主選舉,並於11月21日敲定由國內三大主要政黨人士分掌總理、總統與制憲議會主席職位。其中掌握總理席位的伊斯蘭復興運動黨是最大贏家,在制憲議會217席中獲得90席。在突尼西亞這個阿拉伯世界最為世俗化的國家,專制政權崩潰10 個月之後,政治權力卻落入宗教黨派之手,令人玩味。 同樣的情況也正在其他地方出現。在西方大舉介入的利比亞,其過渡政府領導人公開宣稱將以伊斯蘭律法為主要法源,違背伊斯蘭的法律都將無效。至今仍在動盪之中的埃及,亦有穆斯林兄弟會在其中積極活動,未來奪取政權可能性極大。 |
Posted: 24 Nov 2011 02:35 AM PST 文/倪世傑 外交部駐美領事劉姍姍虐勞事件的外交豁免權中,處處顯露出美國干預台灣此次總統大選的痕跡。美國反對馬英九總統兩岸政策中「先經後政」的基調算是公開化了。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於9月「密入」美國五角大廈的公開化即已不尋常;10月,馬英九提出「兩岸和平協議」議題在島內並未獲得廣泛的支持,相信更挑起美國敏感的神經,以致於出現可辦可不辦的了「劉姍姍事件」,由美國政府作球,讓民進黨能夠擎起台灣主權意識的膀子,對在民調風雨飄搖中的馬英九支持度來一記毫不留情的大扣殺,最後由希拉蕊將台灣形容為「一個重要的安全與經濟夥伴」作為總結,形同對馬英九的最後通牒。 |
Posted: 24 Nov 2011 02:30 AM PST 文/趙萬來 有道是20年一輪迴,APEC若合符節。 20年前,美國彼時總統柯林頓突然電邀 APEC成員至西雅圖的布萊克島舉行「非正式領導人會議」,顛覆外交規矩,既是國家首腦出席,當無非正式之說,更無不稱峰會,而稱會議之名,實際上,穿著牛仔夾克,裝得很休閒似,然又發佈宣言,既是共同承諾,也是對下的一致指令,由此將原本論壇式的「亞太經濟合作」(APEC)給實體化,但不名組織,以此不通的名稱率行其不具拘束力的組織性運行,並且不通多多:「亞太」排除亞洲的南、北、中、西部,太平洋也不含中美洲濱洋國與大洋諸島國;所高舉的開放性區域主義(open regionalism)更是兩個相反詞的拚貼,反正是美國一手主導,不通也通。 |
音樂靠邊站:《Ceremonials》、《Alesia》、《U.S.Girls on Kraak》、《Cover, Volume II》 Posted: 24 Nov 2011 02:28 AM PST 文/boyethAn 藝人:Florence + The Machine 這年頭有多少「秒殺」演唱會門票的樂隊?少女時代、五月天,還得再記上Florence + The Machine一筆;這個由女性主唱兼創作人Florence Welch領軍的倫敦Camberwell樂隊,甫發行第二張大碟《Ceremonials》前的首場倫敦Hackney Empire Theatre劇院演唱會,歌迷同樣只花了66秒就將門票搶購一空。和The XX同樣於2009年出道,並有一曲〈You're Got A Love〉的合作為人津津樂道;The XX官方宣佈已經進入第二張大碟的錄製工作,而Florence + The Machine則再度力邀Paul Epworth(Bloc Party/Adele)監製樂隊的回歸大作《Ceremonials》。無需再贅述《Lungs》所向披靡的彪炳戰功;這次Florence Welch與Paul Epworth嘗試了電子音樂,也特別與James Ford(Simian Mobile Disco)合寫歌曲,造就了〈What the Water Gave Me〉、〈Breaking Down〉這些較Chamber-Pop取向的作品,而Bonus Disc則不讓歌迷錯過像〈Remian Nameless〉這類的冷峻Downtempo。論質論量,《Ceremonials》都大大地超越了《Lungs》。 |
Posted: 24 Nov 2011 02:22 AM PST 文/陳德政 藝人:Björk 將這群狀似不相干的人集結在一起:大學教授、軟體工程師、互動裝置藝術家、數學家、電影導演、科學家和唱詩班,會得到什麼?答案是奇女子Björk的第八張大碟《Biophilia》。 Björk是過去二十年最特立獨行的女歌手之一,以「走在時代前端」來形容已不足夠,她時常扮演開創時代的角色,新作《Biophilia》又是一次史無前例的音樂創作與發行示範--部分片段直接錄製於iPad,十首曲子也設計成十個可供iPad、iPhone使用的Apps,樂迷下載後可探索歌曲的隱藏意涵,甚至創造全新的版本。換言之《Biophilia》不單是音樂專輯,也是面向繁複的多媒體計劃。 |
Posted: 24 Nov 2011 02:19 AM PST 文/海德 藝人:Coldplay 沒有樂團想當「the Biggest Band In the World」,這是個沈重的枷鎖、同時也是個噁心的頭銜,但是論及當今樂團的商業實力和名氣聲譽,能和Coldplay比肩樂團屈指可數,以致於他們的一舉一動時常是動輒得咎,就連新專輯《Mylo Xyloto》也不能倖免,即使樂團已經為它灌注了改變的勇氣和新意。 新作再度請到Brian Eno領軍製作,此番這個Ambient天才總算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專輯當中穿插大量的合成器與電子元素,在他的控制下顯得不落俗套又具有洗煉的質感,那樣近乎Club的熱鬧半電子風情就是Coldplay在新專輯最大的改變,原本微微滲出的人文式抑鬱哀傷幾乎一掃而空,這樣的變革的確是耳目一新,但卻也讓人失望。 |
Posted: 24 Nov 2011 02:15 AM PST 文/但唐謨 《裝扮遊戲》獲得今年柏林影展泰迪熊評審團獎,雖然是部法國電影,但是原始片名卻是個有點困惑,但是耳熟能詳的英文字:Tomboy,一看就知道,這是一部關於性別認同的電影,而且主角是個年僅十歲的少年/少女。青少年對於性的困惑,基乎等同於整個成長的困惑,異性戀的青少年一般都可以在一種愉悅的啟蒙中走出困惑得到成長;但是對於自己的性別有著認同問題的孩子,這段路,並不是那麼好走……。 |
Posted: 24 Nov 2011 02:11 AM PST 文/李幼鸚鵡鵪鶉 雷奈電影《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的法文片名被拆成兩半;前半截歌去字尾的ma,成為美國導演葛斯‧范‧桑《最後一次初戀》(Restless)的美國現代少男伊納克(Henry Hopper飾演)生命中頻頻出現、屢屢對話的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神風敢死(也是趕死)隊的男孩Hiroshi(Ryo Kase飾演的「博史」);後半段添加「勇氣」一字當作法國電影《愛上仙女的男人》(La fee)的出品公司名稱「Courage mon amour」。費里尼電影《大路》(La strada)則被羅馬尼亞電影《愛上壞男孩》(Loverboy)挪用的義大利原題當成電影出品公司的名號。法國電影《變身殺人事件》的法文片名在高達電影《賴活》(Vivre sa vie)法文標題前面添加「L'homme qui voulait」,電影學者王派彰說合成後的意思是「順其自然而活的男人」。法國導演阿藍‧卡瓦列(Alain Cavalier)找來法國男演員萬桑‧藍東(Vincent Lindon,他的姓氏很像英國人士,所以有些人連名帶姓把他譯成「文森‧林登」)各自扮演自己,彼此以本名相呼喚的《Pater》,在在讓人想起安東尼奧尼電影《Zabriskie Point》(香港譯成《無限春光在險峰》)裡的Mark Frechette扮演名叫Mark的男孩。21世紀有好幾年,我用陳俊志導演的DV拍攝這樣那樣,每捲DV帶都可能有多樣題材,擷取我家鸚鵡、鵪鶉或是常走過的街常見到的燕子、雞免貓狗鳥的鏡頭時,往往前一秒或後一秒是家花、野花的畫面,我就故意剪輯進來,既是順便舖陳了鳥兒們留影時的當令花草與周遭環境風貌,又似有意無意間用種種植物隔開、調劑一場又一場的動物寫真。沒想到正巧觀賞到卡瓦列的一部電影(大約觸及死亡與傷逝),好像是男主角先後走訪這人那人,每組人(每場戲)用動物間隔、穿插,讓我驚歎彷彿遇上了知音。 |
Posted: 24 Nov 2011 02:07 AM PST 文/吳明益(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書名:一平方英寸的寂靜(ONE SQUARE INCH OF SILENCE: One Man's Search for Natural Silence in a Noisy World) 書從漢普頓曾經一度失去聽力開始,這使得他日後更渴望、醉心、迷戀於追尋聲音。所謂「一平方英寸的寂靜」,其實只是一顆石頭。漢普頓與華盛頓州奧林匹克國家公園(Olympic National Park)達成協議,將這個石頭放在國家公園內,要求至少這個石頭的範圍不被「聲音打擾」。這小石頭其實不僅是象徵物而已,因為聲音是會穿透自然空間的,即便是數公里外的挖土機,天空中的飛機,都可能影響這一平方英寸的寂靜。因此維繫著微小、脆弱的寂靜,也就意味著維繫了五平方公里、十平方公里的寂靜。 但漢普頓的寂靜定義並非是「沒有聲音」,而是「沒有人造物的聲音」。對漢普頓來說,汽車、飛機、無意義的高聲談話,甚至是自己身上穿的尼龍衣服都是寂靜的侵入者,屬於「噪音」。從這樣的定義來看,我以為漢普頓可以說是「寂靜的荒野保存論者」,或者說「自然之聲的荒野保存論者」。 |
Posted: 24 Nov 2011 01:59 AM PST 文/鄭亘良 書名:長崎 《長崎》描寫日本一位獨身上班族的屋子,悄悄寄居了一位居無定所的失業女子。宛如偵探小說,《長崎》一步步揭開這位男性上班族的獨身規律生活如何被微微地打破,帶著神經質抓到了這名寄居的女子。但小說的魅力之處,在於訴說人對於親密關係的複雜情感:有家的人選擇孤獨與逃避;無家的人則想望親密的安全與溫暖。小說中,獨身上班族是中產階級,穩固生活於主流社會,卻選擇疏離的人際關係。寄居女子的出現,打壞其規律,他選擇以監視器的距離,獵取動物般捕獲女子。但矛盾地是,寄居期間如此陌生的親密連結,也撩撥他心中的漣漪,但是最後也因不知如何面對這樣的關係與生活的改變,因而選擇逃避,搬離了房子。 |
Posted: 24 Nov 2011 01:56 AM PST 文/Fran T.Y. Wu 書名:香草山 台灣讀者對中國異議作家余杰可能很陌生,一方面他的書在中國長期被禁(主要都在香港出版),另一方面台灣引進的港版書也不多。以台灣讀者較熟悉的韓寒來說,許多大陸的網友將余杰與韓寒相提並論,不過北大畢業的余杰比韓寒更接近所謂「五四精神」的道統,而且其批判和評論也都較為嚴肅,不似韓寒以頑童般的戲謔與政治活動保持距離,例如,余杰公開聲援起草《零八憲章》的劉曉波(因而被軟禁)、寫拆穿溫家寶真面目的《中國影帝溫家寶》、關注中國社會轉型的種種問題,甚而揭穿余秋雨其實是「文革餘孽」的真相。 |
2011/11/25-2011/12/4 Pots Choices:活動推薦 Posted: 24 Nov 2011 01:51 AM PST UnderU 1st Anniversary feat P.O.L. Style (Numbers.) DJ:P.O.L. STYLE [Numbers / Nightshifters]、Swingchild、SylvAin、Bounce Girlz for more check UnderU blog |
2011/11/25-2011/12/4 Pots Choices:ACT Posted: 24 Nov 2011 01:48 AM PST □行動、連署、募款、聲明 ●[連署]台大推土機,紹興社區何處去!?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POTS]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