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TS Weekly |
- 敲開台灣現代舞之門─王仁璐的尋根路
- 發行手記:愛作夢的夢想家
- POTS WORLD:破世界
- 四十年的離散生活,五十年的電影史-專訪波蘭導演傑西史考利莫斯基
- 20年後餐盤內的問號:餐盤內容物不斷地在改變
- 《衛報》週評:波蘭人越來越樂觀
- 又見戰雲兜向伊朗-核武:一反對、二不怕
- 冰島制新憲-社會革命大驚奇
- 音樂靠邊站:《We Must Become The Pitiless Censors Of Ourselves》、《Last Summer》、《Loud Planes Fly Low》、《Nursing Home》
- 支離破碎的Remixes
- 微弱篝火:《Blouse》
- 一片奶蜜泥濘的新犁之地:《撒旦的探戈》
- 淡淡的性張力:《東京公園》
- 失去陽光的1960年代
- 控制現在的人控制過去,控制過去的人控制未來
- 打個噴嚏就地震:《誰怕艾未未》
- 2011/11/18-2011/11/27 Pots Choices:活動推薦
- 2011/11/18-2011/11/27 Pots Choices:QGENDER
- 2011/11/18-2011/11/27 Pots Choices:PERFORMANCE
- 2011/11/18-2011/11/27 Pots Choices:MOVIE
Posted: 17 Nov 2011 06:25 AM PST 文/陳佳汝 「傾聽你祖先的腳步聲!」這是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對舞蹈家王仁璐的教誨,也是影響了她一生重要的座右銘。長年旅居美國的王仁璐,曾經是開啟臺灣現代舞發展的啟蒙者,在那個藝術環境仍十分保守的五零年代裡,她的現代舞講座,對當時臺灣的舞蹈界無疑是個震撼彈,引起熱烈的迴響和討論,也開啟了台灣現代舞的發展。林懷民當年也是參加其現代舞課程的其中一員,並受到啟發決心向舞,當時林懷民因為對未來感到徬徨,曾經淚流滿面問王仁璐:「我不知道該不該走舞蹈這條路。」而王仁璐回說:「你問該不該,那就是不應該!」對於有所猶豫者,王仁璐斬釘鐵的回答去除了林懷民的疑惑。然而,一路走來,也曾經因為父親反對,必須忍受著唸醫學而壓抑內心那股對舞蹈熱情的她,也是一路掙扎著,最終拿起勇氣來敲開那扇夢寐以求的大門。一切轉變都發生得很快。大二那年暑假,王仁璐於哥倫比亞大學附屬醫院的實驗室裡,與老鼠渡過了好長一段時光後,某個初夏悶熱的早晨,她隻身前往紐約,兩旁高聳大樓長長的陰影映在她的心上,一半是希望,一半是徨惑。帶著不安又興奮的心情,她穿過喧囂的街道與人群,舉起那隻纖細的手臂,忐忑敲了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的大門,她感覺到一種特殊的寧靜氣氛與藝術氛圍,立刻攝去了她的心。當時,她就感覺到她將為這樣的藝術而死。 |
Posted: 17 Nov 2011 05:36 AM PST 文/涂嘉原 等待一杯塔拉珠的時間以及嗷嗷待哺等待晚餐送達的小朋友的催趕下,竟與吧台裡的老闆娘聊起了對於夢裡頭的故事和現實生活裡所期待的事情,人們是多麼在乎兩者能有多相近。如果老闆娘昨夜夢裡頭出現與金錢有關的劇情,那容易解釋為在生活裡的壓力或期望有強烈的相關性。但是老闆娘卻說到被子彈打到胸口兩枚洞,緩緩流血感覺不到痛但也不會死掉的夢境。當然老闆娘是有所期待生活裡某件小事情能順其所意,那到底對昨夜的這場夢的解讀能與未來的小願望有多少相符?結果相視而笑在「移情作用」說出來之後。 |
Posted: 17 Nov 2011 05:34 AM PST 馮內果新傳記 描繪其複雜一生 |
四十年的離散生活,五十年的電影史-專訪波蘭導演傑西史考利莫斯基 Posted: 17 Nov 2011 05:14 AM PST 文/陳韋臻 傑西史考利莫斯基(Jerzy Skolimowski)手捏出第一部電影的年代至今,橫跨電影史近大半。當然,創作時間的長度,無可直接換算大師地位,但只要認真凝視過傑西最新作品《我不要死》(Essential Killing, 2010)螢幕上,埋葬在靄靄白雪裡冷透的沉默,底部的生命本能和需求,尖刺一樣刮著你所有對人性的理解面。他以最驚人的靜默,將人性搜括一空。再往回推,封鏡長達十七年後的第一部復出作品《跟蹤安娜》(Four Nights with Anna, 2008),沒有一望無盡的大場景,而是將空間限縮到一道窗扇內外,卻以同樣的無語、略帶悲傷的幽默,細緻地呈現出一種最無望卻具動能的渴求,窺伺之不以滿足,那種對另一份生命情愛的涉入,灰色驚悚地讓人發汗。 傑西無法細數,他掌鏡出的作品之量與多樣貌,讓我坐在他面前就是淺薄之生;始終戴著墨鏡,年屆七十五,冷靜的態度幾乎讓人覺得自己就是他劇本下的觀察對象,而他大概就是《英倫月光》(Moonlighting, 1982)中,那位身兼旁白、翻譯、獨白位置的非法移工,或者是《縱情狂嘯》(The Shout, 1978)裡的神秘咆嘯者。二次大戰期間,幼時的傑西眼見父親遭納粹槍決,經歷戰爭的殘酷,也待過孤兒院的生命,像是無可迴避的命定一樣,將傑西綑綁在人性的脆弱與殘暴兩端,而背後,每則政治與歷史的特殊性,都如同普世一樣被他所理解和挪移。從被迫離開波蘭,在各個國度間遊蕩,現在終於回到祖國,傑西的電影創作也像是一場回歸之徑,前衛、神秘、或荒唐的再現,再到現在以靜默掙取表達空間,他說:「我想以後如果再拍,應該就會像是《我不要死》的這種風格。前衛,就留給要將電影界線向外挪移、衝撞的創作者,我不這麼期待往後的自己。」 |
Posted: 17 Nov 2011 05:03 AM PST 文/倪世傑(台灣立報) 「時代劇」在台灣可說是相當風行,日本、韓國以及中國的古裝劇每每形成話題:無論是龍馬傳、明成皇后還是新水滸傳。作為一個充滿好奇心的觀眾,除了考據衣著服飾、兵器等等是否忠於時代性即原著以外,更令人好奇的是,我們與其在食衣住行育樂以及思想有哪些共同之處。 的確,不同時帶有著不同的文化與規範,但唯一不變的是每個人每天都需要吃飯睡覺,然而,怎麼吃,吃什麼,不除了與風土、氣候等天然因素有關之外,尚與生產力、財富的累積與分配、對外貿易程度及文化規範要求息息相關。像是背景發生於北宋朝的《水滸傳》,山寨裡常常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反應的不僅是俠盜的恣意豪放,還有北宋朝生產力居當時世界之冠的現實;坂本龍馬等人所成立的「龜山社中」成員長次郎還曾試著製做從法國來的蛋糕出售籌資;換言之,我們餐桌上的盤碟碗中所呈上的飲食,不斷地在變化。 |
Posted: 17 Nov 2011 04:55 AM PST 編譯/葉興台 有一則關於波蘭樂觀者遇見悲觀者的經典笑話。悲觀者說:「情況是如此糟糕,糟糕透頂,不可能更糟了。」樂觀者回應說:「別擔心,我的朋友,情況可能會糟下去,真的會糟下去。」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波蘭向來為人所知的民族性格就是對生命前景悲觀,但當波蘭在11月11日慶祝獨立紀念日時,該國沒有半點悲觀的理由。波蘭史上從未像今日那樣富有、安全和井井有條。就如波蘭出身的前美國國間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ninski)最近所說的:「波蘭正在享受史上最棒的時刻。」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這個前共產國家如今已成為歐盟第六大經濟體,1995年學校老師的月薪約200美元,如今全國民均所得為上述數字的5倍多,而且持續成長。 |
Posted: 17 Nov 2011 04:53 AM PST 文/趙萬來 再一次,伊朗成為媒體叫囂戰爭的對象,好像她一旦裝上核子牙,就變成真老虎,就變成全球、全人類的公害。咦!怪的是,核子武器問世66年,擁有的國家迄已9個,還未發生核武對打的事。實際上,這種「互相保證毀滅」(MAD)的可能性已演為一種彼此威懾的核僵局,說白了,核武成為一種訛詐的工具,更多是外交,而非物理學的功用。 |
Posted: 17 Nov 2011 04:51 AM PST 文/李亮 應對目前的債務危機,國際金融機構給出的意見不外乎緊縮財政、拍賣國有資產、縮減社會福利支出、進一步開放市場等等新自由主義政策,事實上,這也是自拉美債務危機、東亞金融風暴以來通行於世的陳腔濫調。然而,冰島目前的發展卻給這種論述打了一記大大的耳光,值得大書特書。 |
Posted: 17 Nov 2011 04:50 AM PST 文/boyethAn 藝人:John Maus 兩位昔日加州藝術學院的同窗好友、Ariel Pink與John Maus,十年後竟踏上截然不同的音樂之路;前者於Animal Collective的廠牌Paw Tracks底下成功發跡,日後成為領銜演出Chillwave、復興Psychedelic Pop風潮的始作俑者之一,而後者則繼續沉浸在他的八ONew Wave大夢裡頭。而其實這兩位老兄同樣酷愛八O年代的音樂,尤其是「不太流行」、或者「死後」才被追封追隨的地下獨立音樂。來自?斯汀的John Maus,大概是聽了太多Joy Division的唱片,自以為可以仿傚Ian Curtis或是Peter Murphy(Bauhaus),成為深受歌迷愛戴的搖滾巨星;到了第三張大碟《We Must Become The Pitiless Censors Of Ourselves》,仍不忘自怨自艾與自我陶侃一番。充滿政治暗喻性的文字與滿腹「哲學」經綸,夾雜於大衛林區式的黑暗深淵之下,倒有幾分Giorgio Moroder、Gary Numan的影子;聽聽他取樣瑞典女伶Molly Nilsson的歌曲〈Hey Moon〉,方能領略他凝聚黑暗氛圍的功力。 |
Posted: 17 Nov 2011 02:37 AM PST 文/陳德政 藝人:Radiohead Radiohead年初的新作《The King Of Limbs》,在生涯八張錄音室大碟中評價最為兩極。雖然十年前《Amnesiac》剛問世時也曾引起不小的爭議,不少人覺得Radiohead失手了,然《Amnesiac》本是前一年鉅作《Kid A》的伴隨作品,原有「補充說明」的成分在裡頭:兩者互為參照,交相聆聽,可回溯至同一個脈絡。 《The King Of Limbs》卻像天外飛來一筆的插入句,多數人無從準備就得接招。團員極愛IDM、Dubstep、實驗碎拍等電音品種當然不是新聞,主唱Thom Yorke的個人作《The Eraser》依循的也正是這條路線,不過《The King Of Limbs》敢將搖滾語彙揚棄地如此徹底,只以取樣片段、鼓組迴圈、壓抑的旋律線等細瑣結構拼貼出貌似歌曲的聲響集結,仍很有種。 |
Posted: 17 Nov 2011 02:34 AM PST 文/海德 藝人:Blouse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覺所謂的「the XX」效應已經開花萌芽,不用再感嘆來不及加入Creation,或是不能跟Young Marble Giants做好朋友,世界已經學會擁抱黑暗微噪的復古流行之聲,鼓機貝斯合成器隨你染成知性的灰黑色調,八零年代的英倫搖滾形象從電視裡搬出來,就連來自美國波特蘭的Blouse也不能倖免於難,畢竟這個公式太過迷人。 |
Posted: 17 Nov 2011 02:28 AM PST 文/家出娘 匈牙利導演貝拉塔爾,可說是歐陸現代主義藝術電影傳統的延續者,尤其在安東尼奧尼和伯格曼三年前去世之後。此一傳統抱持革命不斷論,矢言翻新電影語言,實驗影像與聲音,從不滿足舊瓶裝新酒、以既有熟習的規格形式盛裝或駭俗或庸俗的故事;相反,堅持「形式即故事」,為了「容納」或「釀出」新故事,手工捏塑全新的瓶。片長八小時的《撒旦的探戈》,正是肩扛此一沉重傳統、繭手蹇足犁劃出來的嶄新豐饒之地,更是一片應許所有電影瘋子的奶蜜泥濘之地。藝術電影總是無比純樸,所作所為無非只是填海造地或舊田畦翻新土,讓後來人有所憑藉得以立足,栽植新禾。 有時,淡薄劇情才有厚實語言的餘地;《撒旦的探戈》講述東歐內陸某一瀕危瓦解的集體農莊,末日霪雨傾盆不止,村民無一不抽搐於出逃的焦慮。然而,撒旦或耶穌正在入村路上,這是眾人最終的恐懼、卻也彷若活死人日常的唯一寄託與解脫。在頹圮塔樓的悠遠喪鐘鳴響及滂沱陰雨的織覆滲透下,天空愈加陰闇低垂,黑土則因泥濘而散放屍體腐敗或蓄勢復活的氣息。 |
Posted: 17 Nov 2011 02:23 AM PST 文/但唐謨 幾年前讓人難忘的純愛電影《戀空》中,一頭金髮的三浦春馬以完全不一樣的調調,主演了這部深奧的《東京公園》。染回黑髮的他,帶著一份小文青的魅力,拿著一個簡單的數位相機在公園拍照。拍照是個有趣的儀式,鏡頭中的世界,反應了鏡頭後的創作者,同樣一個景觀,悲觀的人會拍成一片慘綠;而樂觀的人,就會拍得暖氣逼人。愛好攝影的美國導演John Water在《貝克》(Pecker, 1998)就曾討論到類似的主題。而這部由青山真治導演的《東京公園》,也是從拍照這樣的一個動作,延伸出深不可測的心靈世界。 |
Posted: 17 Nov 2011 02:19 AM PST 文/蔡雨辰 書名: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 如果,對現下的運動有所疑惑,該如何相信運動所高唱的未來? 《我愛過的那個時代》以極為個人、細膩的方式記述1960年代末的日本,經過1960年代初的安保鬥爭,67年,大學生們在機場及高速公路上聚集示威,反對首相佐藤榮作訪問越南。69年,全共鬥運動達到頂峰,一月,學生占據東大安田講堂,與政府展開對峙。新左翼運動在各大學、高校裡的連天烽火燒遍本書,作為大歷史與大運動裡的邊角人物,川本三郎比較不是站在歷史之外,冷靜客觀地進入文獻與事件,介紹60年代的學運、反戰浪潮,而是情緒滿溢地自剖當時面對運動與生存間的選擇和不選擇──當學生們占據安田講堂時,他配戴著採訪臂章,站在講堂對面的法學院大樓屋頂上,遠望學生們和機動隊間的攻防戰,不斷自問:「記者,你是誰?」。觀察者與行動者的衝突,是古典的難題亦是永恆的無解。採訪工作更讓他碰觸到美軍基地裡的反戰矛盾,醉醺醺的美國大兵對著川本抱怨:「你們只要快樂地說反對越戰就行了,但在戰場上死去的卻是我們哪!」理所應然的反戰正義因為安全的位置,缺乏真實經驗,在他心中其實裹著一層厭惡和愧疚感。 |
Posted: 17 Nov 2011 02:17 AM PST 文/Fran T.Y. Wu 書名:歷史的再思考 詹京斯(Keith Jenkins)的《歷史的再思考》一方面是本小書,二方面是再版書,兼且台灣的讀者對於「知識/權力論述」與「後現代」都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也因此詹京斯對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與確定性所提出的質疑,對台灣的讀者來說恐怕已屬於常識等級的普通知識了。不過,由於台灣特殊的歷史(被殖民過、也被威權統治過)及政治現況(國族認同分裂及民主轉型時未處理轉型正義所導致的歷史詮釋權爭奪),這類直指「歷史是有權力者的歷史」的論述仍有其特定的價值。 |
Posted: 17 Nov 2011 02:14 AM PST 文/鄭亘良 書名:誰怕艾未未:影行者的到來 艾未未頂著沖天的頭髮,不羈的臉上貼了張符咒,到底誰怕艾未未,非得當他是牛鬼蛇神? 《誰怕艾未未》像本符咒經書,寫著兩岸三地文化與知識份子對於艾未未及其行動的觀察側錄,形成對中國限制艾未未行動與聲音的批判與介入。同時,本書也錄下艾未未藝術行動背後的想法與對中國的批判。艾未未彷彿陳冠中《盛世》中的老陳,近年透過網路與影片紀錄,從川震小學生傷亡人數的公民調查、聲援襲警的楊佳、召集千名民眾集體移動出國等,透過影音紀錄、網路連結與文化行動,暴露中國政權的保守性與和諧社會下讓人遺忘的黑暗。 |
2011/11/18-2011/11/27 Pots Choices:活動推薦 Posted: 17 Nov 2011 01:38 AM PST 向核電說「No」! 廢核行動季系列活動 【系列講座】 講座主題:福島核災現況 |
2011/11/18-2011/11/27 Pots Choices:QGENDER Posted: 17 Nov 2011 01:28 AM PST |
2011/11/18-2011/11/27 Pots Choices:PERFORMANCE Posted: 17 Nov 2011 01:26 AM PST □ 戲劇、舞蹈 周四 11月17日 ●魚蹦興業11'拾壹月號:Yubon's Eleven |
2011/11/18-2011/11/27 Pots Choices:MOVIE Posted: 17 Nov 2011 01:24 AM PST □活動 ●梁智強導演感恩見面會 暨『錢不夠用2』映後分享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POTS]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