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POTS Weekly

POTS Weekly


0.29G的震撼:下一次可能就是核災來了

Posted: 19 Apr 2012 08:49 AM PDT

文/方儉

核二廠1號機在3月16日停機時,將反應爐解聯,吸收中子的控制棒插入燃料中,中子活動降低,反應爐進入停機狀態,接下來就要注入泠水降溫。因為在反應爐的上方,有將近一半的空間是蒸氣產生與除去蒸氣中水滴的裝置,所以是空的,在停機大修時,反應爐上方的壓力槽頂蓋是要打開的,連通到燃料池,所以要灌入大量的水。因為反應爐的溫度在攝氏300-400度,需要降溫,反應爐下方有一個冷卻水注入管,工作人員要注入冷水,因為溫度和壓力成正比,反應爐內的壓力極高,冷水要用更大的壓力才能注入。

閱讀全文

發行手記:漲價的年代

Posted: 19 Apr 2012 08:07 AM PDT

文/涂嘉原

自從月初油價大漲開始,漲價新聞拼命反覆的在大街小巷潑向民眾生活緊繃的神經,平時路上的車輛似乎有些減少的傾向,這雖然只是日常生活般很粗糙的觀察,反而可以檢視幾項民生改變的觀點。人們購買機車、汽車的用途大致不離兩大原因:交通方便和載運物品人員。週末朋友相約上陽明山賞花,要開車還是坐公車呢?貨運公司大車小車天天載運物品滿街跑,能少送一件貨少跑一趟車嗎?車買了不用浪費,搭車上下班又怕來不及,油價高漲生活經濟壓力也高漲,人們真正面對的問題是金錢和時間的精打細算嗎?漲價帶來更深一層的改變也是使用汽油消耗量的減慢效應,中油、台塑生意越不好,石油消耗的速率越慢。

閱讀全文

寂寞星球裡的人:德國藝術家尤利安.羅斯費爾德的「製造—世界」

Posted: 19 Apr 2012 08:06 AM PDT

文/蘇盈如

「你們聽過第一次來到這國家的同胞有什麼故事嗎?你知道他們發現了什麼?他們發現了狂風呼嘯的荒野,夏天太熱。冬天冷極了,他們還發現了一些讓人討厭的土著,他們會在臉上畫東西……這些同胞看著這片土地,看著森林,看著河流,他們看著自己的妻子、他們的孩子和房子,然後抬頭看著天空,他們說感謝上帝,這裡全都是我們的了。」

-電影《毫無保留》


學習建築出身,日前在北美館開幕、德國藝術家尤利安.羅斯費爾德(Julian Rosefeldt)「製造—世界」展出19件攝影作品與6件影像裝置。其中以作品《美國夜譚》(2009)做結束,五個循環播放的屏幕,像交響詩篇般輪番唱和。透過重建刻板印象中的西部片影像,牛仔、營火、酒館跟等待的女人等元素,同時穿插現實文化中西部片、小布希跟饒舌歌手的文本,藝術家試圖解構實質上正在沒落的美帝。作品中批判伴隨武力霸權的外交政策,實則扮演自斷是非、追殺恐怖份子的美國警長角色。最後高潮在褪去佈景與露出拍片軌道的西部畫面之外,高唱神的讚美詩。

閱讀全文

十年的逐水草而居,2012城市遊牧影展

Posted: 19 Apr 2012 07:48 AM PDT

文/蘇盈如
圖/城市遊牧影展提供

城市遊牧影展自2002年開始,從原本2到3天的放映,並不一直在華山但肯定有酒跟表演,到現在長達十天的放映外加趴踢。UN(遊牧影展英文名稱縮寫)堅持保持獨立、不申請政府補助(但記者不確定這是否跟補助案實際上規定很麻煩有關)。每年都想擴大規模,但得不失從一無所有的倉庫裡DIY、自己作戲院的風格。這次除了由音響公司接線,轉檔放映由錄像藝術家陳瀅如、洪子健加上蘋果電腦跟硬碟一手打理,加上老闆下海與志工拼拼湊湊,附有吧台、沙發、自當代藝術中心搬來的紅椅子,簡單趴踢形式的影展現場組裝完成。策展人之一David Frazier提及今年影片以較高畫質的HD規格,而非以前慣用的DVD 格式放映兩次。匯集當代藝術家、台灣「老外」及欣賞此種獨立策展形式的影迷,今年遊牧影展台北華山場將持續到22日。

閱讀全文

裂縫中爆開的奇幻邊界:吳衍震的黑色寓言

Posted: 19 Apr 2012 05:10 AM PDT

裂縫中爆開的奇幻邊界:吳衍震的黑色寓言

文/陳佳汝
圖/吳衍震提供

猶如從黑暗深谷所昇起的末世代奇歡異想,離經叛道的娛樂宣言,充滿不可思議地荒誕,又和著超現實的詭異華麗。看起來很快樂,隨即又感覺很悲傷。吳衍震一手畫出青年世代的底層欲望與徬徨失落,那無處可去的膠著愛慾,最終化成一個深深的黑洞,將人吸入掏空。巨大的女同志接吻圖像、西門町街頭的五光十色,「男來店女來電」、狼頭造型的男人與粉紅馬身的女人、聊勝於無的殘餘愛情,殘酷劇場的不全肢體,仍然兀自綻放著不明所以的瑰麗笑容,越是美麗,就越讓人感到恐懼,因為盛開的愛情背後其實隱藏著難以言說的「戀殘癖」秘密。

閱讀全文

POTS WORLD:破世界

Posted: 19 Apr 2012 02:51 AM PDT

翁山蘇姬重返英國或能成真
英國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四月份造訪緬甸,帶著降低對緬甸經濟制裁的訊息,希望能打通翁山蘇姬重返緬甸的道路,藉此機會卡梅倫前往翁山蘇姬在緬甸的住處,當面邀請緬甸民主精神象徵的翁山蘇姬於6月重訪英國。翁山蘇姬以往對於出國的邀約,皆會以擔心無法重返緬甸而婉拒,但隨著緬甸新任文人政府的改革動作,以及於最近舉行的國會選舉之中,一舉拿下43席的同屬政黨,翁山蘇姬將會認真思考接受此次邀約。英國首相希望能以實際行動支持緬甸現任政府的改革作為,例如訓練緬甸政府官員,並強化依法行政以及議會民主的概念,並在歐盟開會期間,說服其他國家同意削減對於緬甸經濟制裁的程度。(新聞來源:THE Irish Times)(譯:周孟涵)

閱讀全文

何故薄熙來 極右中共 日薄西山

Posted: 19 Apr 2012 02:46 AM PDT

文/趙萬來

薄熙來見黜,時論囂囂,卻是中外翕然唱和,調子不外兩條:一則指稱薄氏及其妻兒仨個敗德劣跡歷歷,貪腐、淫亂、濫刑乃至殺人;再則揭露自組小艦隊陰謀奪權,所謂「打黑唱紅」、幹部下鄉與人民進行同吃、同住、同勞動等一系列文革式措施,要皆在挑戰黨中央,甚至傳出陰結九常委之一的周永康,阻卻習近平今秋「十八大」接班。

閱讀全文

音樂靠邊站:《We Were Drifting On a Sad Song》、《Another Happy Day》、《Tender Opposites》、《All Blackshirts To Me》

Posted: 19 Apr 2012 02:40 AM PDT

文/boyethAn

藝人:Sleep Party People
專輯:We Were Drifting On a Sad Song
發行:Brine & Barnacles / Speed Of Sound

初次聽見丹麥樂團Sleep Party People、我想起了電影《全面啟動》;那些執行、付諸於夢裡的行動,為現實的破敗複製了完美的化身。基於相同的理由,丹麥人Brian Batz所營造出的音樂氛圍,大多屬於黑夜、在人們入睡之後。

我不會將Sleep Party People的音樂比擬成孩童臨睡前的搖籃曲、未免太過於嚇人。一群面戴兔子面具,以近似變形、扭曲的人聲(類似Vocoder的人聲處理)吟唱,說浪漫談不上、倒是驚嚇有餘,恐懼不足。

閱讀全文

遊牧之歌:《A Wasteland Companion》

Posted: 19 Apr 2012 02:31 AM PDT

文/陳德政

藝人:M. Ward
專輯:A Wasteland Companion
發行:Merge

近期開始接觸獨立音樂的人,或以為M. Ward的身分是She & Him的「他」,是Zooey Deschanel的護花使者。其實M. Ward出道於90年代,是血統純正的民謠搖滾歌手,專輯一張張問世,也吸納更多鄉村與藍調元素,使編曲更豐美。

在我看過的吉他手中,他是功力不凡的一名,同派歌手如Neko Case、Jenny Lewis都爭相合作,也曾和My Morning Jacket的Jim James、Bright Eyes的Conor Oberst結成超級組合Monsters Of Folk,身影無所不在。前作《Hold Time》是多年奮鬥後水到渠成的果實,音樂性和銷售面都是生涯高點。第七張專輯《A Wasteland Companion》因此別有反樸歸真的素淨感,少了高空煙火,卻仍腳踏實地。

閱讀全文

小時候聽到的流行尖端:《Playground Of The Past》

Posted: 19 Apr 2012 02:29 AM PDT

文/海德

藝人:Logic & Olivia
專輯:Playground Of The Past
發行:Danse Macabre

Logic & Olivia的出現正好見證了Depeche Mode在歐洲是有多麼火紅的事實,如果普通裝死嘴硬的DM拷貝貓未免令人哈欠連連,但從主唱聲線、編曲手法,以及旋律套路都維妙維肖到令人髮指的境地,卻又不是翻唱致敬團,那麼這樣樂團就十分有玩味的空間。

閱讀全文

兒童公路電影:新北市電影藝術節《跨越非洲:世界盃追夢旅程》

Posted: 19 Apr 2012 02:23 AM PDT

文/但唐謨

「我們都要長大」這片名聽起來就像是個兒童片,但是片中所描述的兒童,卻是在遙遠的非洲,一個在疾病和戰爭中糾纏的大陸。故事的主人翁是個叫做嘟嘟的盧安達小屁孩,他的父母都感染愛滋病去世。他成天在街上亂混,鍛鍊出了好口才。他的好朋友費布瑞是個足球天才,也是個中產家庭的寶貝兒子,小鬼靈精嘟嘟自封為費布瑞的經紀人。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費布瑞被相中參加2010年南非世界盃的開幕式表演。於是嘟嘟帶著他的妹妹碧翠思,和費布瑞一起去逐夢,結果竟然搭錯霸王車,跑到了剛果……。

閱讀全文

矛盾的奇趣與魅力:傅天余的電影

Posted: 19 Apr 2012 02:20 AM PDT

文/李幼鸚鵡鵪鶉

直到前幾天我方才體認到女導演傅天余的《帶我去遠方》這部小品是把矛盾的魅力發揮到神奇非凡的傑作。美美的少男阿賢(林柏宏飾演)先後跟日本男旅客森賢一的一夜情、跟來港都服兵役的男孩好些日子的一段情,最非比尋常的是兩位跟他愛過又離他而去的男孩竟然由「同」一位演員周詠軒飾演!由於兩男造型迥「異」,「聲音」有「別」(日本旅人由蔭山征彥用日語幕後配音),多數觀眾並沒有察覺(而以為由兩位演員出馬)。或許你我可以解讀成阿賢愛戀的侷限性,他只喜歡周詠軒的某些特質,無論有這種特質的人是台灣阿兵哥或是日本旅行家。更矛盾的是,色盲女孩阿桂單戀表哥阿賢,童年的阿桂與高中時代的阿桂由兩位「不同」的女演員扮演,阿賢卻多少年來始終由林柏宏飾演。正因為這麼矛盾,反倒是台灣電影最卓越的大突破,隱喻了同性戀男孩的永遠年輕俊美,反倒是異性戀男女容易歲月催人老!如果說男孩像水手、女孩似港灣,異性戀男孩宛如水手奔向港灣,那麼同性戀男孩就是有些水手也愛水手。而我,明明是水手的身體(驅殼)卻恍若港灣的靈魂,永遠被動地憧憬著水手的問津,而不是像水手主動去追求別的水手。傅天余把背景設在港都,少男阿賢神往旅行卻自囿在家園好似港灣,任由一個又一個水手離他而去。

閱讀全文

善待自己,活得幸福快樂

Posted: 19 Apr 2012 02:17 AM PDT

文/瀚之

書名:30開始─打造亮麗熟年
作者:陳永儀
出版:時報 2012 / 03

人的生與死,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在急救第一線工作的人,對此常有深刻體驗。

在繁忙的紐約街頭,一輛救護車呼嘯而過,車上載著一位運動時心臟出狀況的女學生,當時她已陷入休克,一位華裔的緊急醫療師(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 ,EMT)正跪在擔架上幫女學生做心臟按摩,另一位救護人員同時在替她做人工呼吸,這位女學生送到醫院後,幸運地救回一命。

但是在這位華裔女醫師的另一次緊急救護任務卻失敗了,一位廿四歲的女子只是偏頭痛要去醫院就診,她在救護車上還能接受病情的詢問,但話講到一半就癱了下去,很快就沒有呼吸和心跳,所有的急救措施都無效,最後這位年輕女子死在醫院的急診室裡,死因是腦部動脈瘤破裂,這種病一旦發作,很難挽回性命。

閱讀全文

來自東德的聲音:《最後一隻豬》

Posted: 19 Apr 2012 02:14 AM PDT

文/陳思宏

書名:最後一隻豬(Die letzte Sau)
作者:帕提克.霍夫曼(Patrick Hofmann)
譯者:宋淑明
出版:聯經 2012 / 04

東西德統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長久以來,我們聽到了許多來自西德的統一闡述,《最後一隻豬》終於給了我們來自東邊的聲音。作者勾勒出一幅德東的平凡農家畫,時值1992年冬天,兩德剛統一不久,女屠夫宰了農莊裡的最後一隻豬,這殺豬的儀式把全家都聚在一起。豬殺了,統一了,歷史蝗蟲過境之後,這個煤礦小鎮破敗蕭條,一家人三代同堂,一起站在極易碎的時間點上,不知如何走向未來。書裡充滿最尋常的家庭對話,跳接、離題、爭吵、揭瘡疤,讀者在細碎的對話裡,逐步發現每個角色的秘密,所有關於秘密警察、戰爭、共產、性向的家庭祕辛,全都一一抖出。

閱讀全文

小題,卻無法大作

Posted: 19 Apr 2012 02:10 AM PDT

刊名:練習一個人:Lifestyle Magazine
出版:自轉星球文化 2012 / 04
刊名:小日子享生活誌
出版:我城文化 2012 / 04

容我刻薄寡恩地說,當這兩本強調生活風格的小雜誌標榜著改變與逆襲,其來勢與力道卻如此薄弱,是否意味,我們的雜誌生態真的需要改變了?Instagram的視覺風格,可有可無的文字調性,《練習一個人》主打一個人(整本雜誌最有看頭處唯李佳穎的小說),《小日子》宣揚吃早餐(超商速食店美而美和咖啡店裡的brunch到底有什麼好介紹的!盧廣仲的一首歌不就唱完了嗎),鬆鬆軟軟讓人看不見一本雜誌的態度、脾性與觀點。兩本雜誌的問題不在小資情調,而是把此情調描摹的如此無趣與蒼白,困在小題無法大作的無聊裡。生活風格誌應當提供「看」的樂趣,新鮮的態度,自我整理的方式,無聊生活的刺激,而不是在無聊裡,重覆無聊。如此小雜誌的逆襲,或許只暗示了,如此貧乏毫無想像力的生活真的向我們逆襲了。(那那)

閱讀全文

城市與自然

Posted: 19 Apr 2012 02:07 AM PDT

書名:城市與自然(Cities and Nature)
作者:Lisa Benton-Short & John Rennie Short
譯者: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徐苔玲、王志弘/合譯
出版:群學 2012 / 01

在論及城市與自然的專業書籍中,我們難得一見既具有理論觀點,又富含田野資料的著作。透過辯證的觀點,作者為我們闡述了「沒有城市裡的「自然」災害這回事,猶如沒有獨立於自然而存在的城市」的論證。在全球十個城市與自然環境的案例研究裡,我們彷若看到了台灣一直未被深論的災難空間學,以及城市所該具備的如何回應自然災害的答案。精采、具說服力、論證清晰。為地理學、社會學與空間專業者不能不讀的一書。(殷訥夏)

閱讀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