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TS Weekly |
- 哈薩克草原上的工業噪音-馬木爾與IZ樂隊
- AE手記:傳統hold住了
- POTS WORLD:破世界
- 金剛芭比與蔡琴男娃的前世今生:《你從不知道我想做的不只是芭比女孩》
- 寧靜大屠殺─高層金融的戰爭邏輯
- 《衛報》週評:占領華爾街運動可能改變美國政治
- 天下沒有可憐人-勞資關係的共構性
- 哥倫布與FTA-新世界已老
- 聖約翰的草藥(No.260):【幻像】
- 音樂靠邊站:《Endless Now》、《Paradise》、《Invitation》、《Leave No Trace》
- 淡雅的手痕:《沙灘上的腳印》
- 重返純粹的歲月:《Solid State Recital》
- 生死困惑中的青春成長:《永遠在一起》
- 高雄電影節:《復仇者之死》與《奇異馬戲團》
- 餘燼和餘生:《希姆萊的大腦叫做海德里希》
- 如何擴大社會參與?
- 不願面對的過去都如影隨形:《墮落的信徒》、《銀天鵝》
- 2011/10/21-2011/10/30 Pots Choices:活動推薦
- 2011/10/21-2011/10/30 Pots Choices:Opencity
- 2011/10/21-2011/10/30 Pots Choices:QGENDER
Posted: 20 Oct 2011 06:53 AM PDT 文/陳佳汝 在草原,鷹象徵著大自然的力量 -馬木爾 第一次聽到馬木爾與IZ樂隊,是在巴塞隆納的音樂節上。當時對於一般觀光客風靡於鬥牛不以為然,卻在一天無所事事的夜晚酒吧中,聽到了來自北京的朋友說要去聽中國最牛B的樂團,當下湊了過去打探,其中不乏中國知名樂評家張曉舟和新銳設計師魏籽,就這樣我見識到了這個很猛的樂團,馬木爾與IZ樂隊。 |
Posted: 20 Oct 2011 04:32 AM PDT 文/史美延 月初走了趟北京,出發前先在兩廳院排練室看了新古典舞團《傾盃樂》的排練,並聽取了劉鳳學老師(以下簡稱老師)的詳細解說與創作歷程。老師出生於1925年大陸黑龍江省,時為俄國所佔領,1932後又經歷滿州國的日治時期,在如此時空巨變下長成,誘發老師日後對於追尋道統的強烈信念。 六十餘年的舞蹈創作生涯,精鍊於現代舞、原住民舞、儒舞(八佾舞)與唐樂舞,我們在老師身上見到中西合璧,新舊兼併的完美典範。帶著這份悸動,前往當今世界工廠的指揮所北京,明顯感受到同樣的企圖,卻在不同際遇底下所展現出的差異性。 |
Posted: 20 Oct 2011 04:30 AM PDT 攝影就是力量:傳奇女攝影師Gisèle Freund回顧展 |
金剛芭比與蔡琴男娃的前世今生:《你從不知道我想做的不只是芭比女孩》 Posted: 20 Oct 2011 04:26 AM PDT 文/陳韋臻 |
Posted: 20 Oct 2011 04:25 AM PDT |
Posted: 20 Oct 2011 04:24 AM PDT 節譯/葉興台 上個月底,數百名沒有組織的自由派運動人士,突進美國經濟的中樞華爾街,抗議美國日益擴大的收入不均和企業獻金對美國民主的束縛。「占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運動原先希望吸引數千名抗議人士,但最後出席人數少到令人失望。只有自由派媒體報導這場抗議行動,紐約時報的一篇嘲諷意味的報導,形容這群抗議人士是在參加嘉年華會,置身於街頭劇場,反映了很多人的心情。在民粹能量通常侷限於反政府保守右派的時代,若有人形容這些抗議行動不過是進步民粹政治的另一場失敗,應該被原諒。 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指出,經過一個月,情況就天差地別。「占領華爾街」運動不僅活下來,而且引起美國大批憤怒民眾的注意,變成一股有極大潛力徹底撼動美國政治的全國性力量。在美國各大城市,類似的抗議行動如雨後般春筍竄起,而且包括倫敦在內的蔓延到全世界。 |
Posted: 20 Oct 2011 04:21 AM PDT 文/倪世傑 魏德聖導演在接受媒體訪談時相當有感觸地說,其它同業告訴他如果在南韓、日本是拍不出《賽德克‧巴萊》的,原因是只要一個月發不出薪水,員工就罷工了,電影豈又拍得下去?而台灣這邊的製作組,不僅忍受幾個月的無薪,還常貼錢支應大小費用,員工的熱忱令他相當窩心。 |
Posted: 20 Oct 2011 04:20 AM PDT 文/李亮 10月12日,美國國會正式通過了與韓國、哥倫比亞、巴拿馬等3個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FTA)。1492年的這一天,也正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日子。此一巧合對當前事態的發展,實有奇妙的隱喻。 |
Posted: 20 Oct 2011 04:17 AM PDT |
音樂靠邊站:《Endless Now》、《Paradise》、《Invitation》、《Leave No Trace》 Posted: 20 Oct 2011 03:32 AM PDT 文/boyethAn 藝人:Male Bonding 年初時聽Yuck的首張同名大碟《Yuck》時、曾一度令我想起Male Bonding,理由很簡單,同是來自倫敦的樂隊、彈奏的卻是Dinosaur Jr.、Nirvana那種很「美國」tone的八、九O重型吉他音樂,界於Punk與Lo-Fi、Noise Rock之間。Male Bonding去年的首張處男大碟《Nothing Hurts》非常爭氣地拿下了英美兩地、如BBC、NME以及Pitchfork的一致盛讚,又剛好搭上Noise Rock的順風車,才一張唱片即嚐到走紅的滋味,你說接下來該怎麼辦?既然如此,Male Bonding乾脆一不作、二不休,直接飛往紐約灌錄第二張大碟《Endless Now》,然後找到曾操刀Dinosaur Jr.、Kurt Vile、Sonic Youth等人唱片的超級製作人John Agnello坐鎮監製。在專業音樂人與技術的潤飾下,Male Bonding的Lo-Fi與D.I.Y.音樂精神不再,換來的是更加痛快淋漓的美式音樂洗禮,頗具早期Mudhoney與當年Ramones完美結合下的成果。 |
Posted: 20 Oct 2011 03:23 AM PDT 文/陳德政 藝人:王榆鈞 今年四月在寶藏岩的尖蚪巧遇王榆鈞,從她手中接過《凹》,記得當時店內正播著Velvet Underground的〈Candy Says〉。《凹》是榆鈞於2009年出版的首張EP,只收三曲,總長近半小時,是頗具後搖滾氣息的長篇作品。至今這張CD仍被我放在音響中播送,未曾拿出。聽著瑰麗而充滿想像力的靈動音符,我對遲了一年才仔細聆聽如此傑出的本土音樂工作者感到慚愧。 《沙灘上的腳印》是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2010年的劇作,導演徐堰鈴詮釋法國作家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的小說《勞兒之劫》(Le ravissement de Lol V. Stein),由榆鈞製作現場音樂。謝幕後,她將原先的劇場配樂做更進一步的發展,錄製成《沙灘上的腳印》概念專輯,是劇作聽覺面向的延伸,也可置於文本之外,視為有其獨立生命的作品。 |
Posted: 20 Oct 2011 03:18 AM PDT 文/海德 藝人:Puressence 「Alternative- Divine」是已經化為歷史陳跡的Melody Maker雜誌,用來形容來Puressence的複合標籤,之後就再也沒有更好的形容詞可以描繪這個第一代的Brit-Pop樂團。從英搖末世裡重生的前一張專輯,是個失落於榮光歲月與改革創新的迷惘。但是新專輯《Solid State Recital》裡,來自曼徹斯特五人組又找回了當年的自我,並且帶有某種舊時代的美好,畢竟那樣黃金歲月屈指一算也屆十七年,太快太新的音樂從生命裡剝落,許多人只盼重現追憶裡的美麗。 |
Posted: 20 Oct 2011 03:15 AM PDT 文/但唐謨 《永遠在一起》是一部關於生命和死亡的電影,不過並不會讓人覺得哀傷,因為這部片也是在講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兒童,一個生命剛剛才開始,根本還對生命一無所知,但是卻被迫必須去了解死亡的小孩。 這個小孩才十二歲,青春期都還沒正式開始呢,他的身形單薄,用左手寫字,而且,他得了白血病,必須長期接受治療。或許因為疾病,這孩子對許多事物的認知,都超出了他的年紀,也讓他略有一點小眼袋的臉上,多了一份仍然屬於童稚的成熟感。儘管如此,他還是個小孩,一個百分之百的十二歲小朋友……。兒童和死亡,我們都很不忍心拿來相提並論,但是這部電影卻帶我們透過一個天真孩子的視界,跟著他一起去探索人生最大的恐懼,死亡,突然間變得可愛了。 這孩子的生命正在逐漸消耗,但是心智仍然像一般孩童那非常迅速地在成長當中,仍然對生命好奇。 |
Posted: 20 Oct 2011 03:08 AM PDT 文/李幼鸚鵡鵪鶉 電影學者中,高雄的一位青年才俊很早就提醒我千萬不要錯過2011年高雄電影節有部很像雷奈的電影,說我一定會喜歡。只是,我不知道片名,所以我在看日本導演園子溫2005年電影《奇異馬戲團》的時候不免胡思亂想,莫非就是這部片?可是我覺得只是一絲像雷奈,卻有三分似費里尼。只怪我自己遲到幾分鐘,完全不敢奢談亂扯。後來聽這位學者說的片名好像是《女神我最大》。承蒙沈孟潔與陳怡潔幫忙,我有緣先看了DVD,而且一波多折。 |
Posted: 20 Oct 2011 03:00 AM PDT 文/PenPouch 書名:HHhH:希姆萊的大腦叫做海德里希 「HHhH」這列字母,除了是書名縮寫,作者也點出它恰是「希特勒(Hitler)─希姆萊(Himler)─海德里希(Heidelich)─大屠殺 (Holocaust)」的連結:納粹三巨頭的惡棍列陣,以及最終那黑洞一般的焦黑奇異點。讀完此書,我認為不妨把HHhH兼而視為:「大寫歷史(H)─ 歷史學(H)─小寫/小說歷史(h)─歷史書寫(H)」四者的魚貫疊合、參差交錯。 作者勞倫‧比內(Laurent Binet)聚焦布拉格,描述納粹佔領捷克期間、反抗軍刺客暗殺納粹總督海德里希的行動,以其前後始末側寫二戰前夕納粹橫掃中歐;同時,書中也坦陳作者在研究/寫作過程中,反覆斟酌「歷史書寫」和「小說寫作」、推敲「文獻史料」與「文學詩藝」之間,恆久的錯綜瓜葛和複雜運動。 |
Posted: 20 Oct 2011 02:49 AM PDT 文/鄭亘良 書名:下班時間扭轉未來(Cognitive Surplus: Creativity and Generosity in a Connected Age) 《下班時間扭轉未來》的英文原名叫Cognitive Surplus,即認知剩餘,隨著工時縮短、空閒時間增加,加上網路科技的發展,人們從被動的、難以彼此發生關聯的媒體(報紙與電視)消費個體,重回過去社群的活動關係,且更為彈性、更為跨越地域性與時空、並讓使用者更能主動參與,因而產生新的社會關係與力量,也有助於公民參與的可能性。因此,認知剩餘,即是人類生產方式的轉變、科技隨著人群之需發展、以及群眾參與社會方式的需要,彼此相互影響、必然也偶然地發展出一種人際串聯的方式,進一步創造新的社會價值,甚至帶來社會公共化的潛能。 |
Posted: 20 Oct 2011 02:47 AM PDT 文/曾谷涵 書名:墮落的信徒、銀天鵝 不願面對的過去都如影隨形地緊緊跟隨我們,在某一天驀然回首時,龐然地撲面而來。創作者賦予角色必然的使命,使他們一舉一動都顯得難以推託。但在現實裡眾生豈有自性?萬有斯空,無所願樂,每一個舉動都牽扯著過去未來,這也是小說家筆下不容置喙的力量。 班傑明.布萊克(Benjamin Black)彷彿洞穿了人性的缺失,藉由一言難盡的苦難帶出每個角色的賞罰榮辱,也成為主角奎克的行蹤。他冷靜從容表述每一個不幸的環節,引導讀者不是去反省自己或面對死亡,而是強烈體會此刻情境當有的思維,猶如一杯酒當有的傷痛或歡愉,不去為了有更深的領會反而恍然無覺。因此故事的脈絡不是對兇手的追逐,也不是對解謎的狂熱,而是奎克對生者的感念與死者的憑弔,那也是對人的信任與對世界的好奇。我們早就知道有些謊言,但可有勇氣揭穿。 |
2011/10/21-2011/10/30 Pots Choices:活動推薦 Posted: 20 Oct 2011 02:40 AM PDT 勞動/娼妓/身心障礙 街角文化論政+流動影像展 系列活動 圖/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提供 系列一【看布袋戲‧看照片‧聽故事:性和殘缺裡反映的政治】 ★時間:10/30(日) 下午2:00 |
2011/10/21-2011/10/30 Pots Choices:Opencity Posted: 20 Oct 2011 02:31 AM PDT □活動、講座、研討會 ●夜之巴別塔沙龍 |
2011/10/21-2011/10/30 Pots Choices:QGENDER Posted: 20 Oct 2011 02:27 AM PDT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POTS]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