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POTS Weekly

POTS Weekly


哈薩克草原上的工業噪音-馬木爾與IZ樂隊

Posted: 20 Oct 2011 06:53 AM PDT

文/陳佳汝

在草原,鷹象徵著大自然的力量
我們的族人說我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是鷹
我們有兩個翅膀
一個是馬,一個是冬不拉
馬帶我們穿越草原
冬不拉帶我們穿越時間

-馬木爾

第一次聽到馬木爾與IZ樂隊,是在巴塞隆納的音樂節上。當時對於一般觀光客風靡於鬥牛不以為然,卻在一天無所事事的夜晚酒吧中,聽到了來自北京的朋友說要去聽中國最牛B的樂團,當下湊了過去打探,其中不乏中國知名樂評家張曉舟和新銳設計師魏籽,就這樣我見識到了這個很猛的樂團,馬木爾與IZ樂隊。

閱讀全文

AE手記:傳統hold住了

Posted: 20 Oct 2011 04:32 AM PDT

文/史美延

月初走了趟北京,出發前先在兩廳院排練室看了新古典舞團《傾盃樂》的排練,並聽取了劉鳳學老師(以下簡稱老師)的詳細解說與創作歷程。老師出生於1925年大陸黑龍江省,時為俄國所佔領,1932後又經歷滿州國的日治時期,在如此時空巨變下長成,誘發老師日後對於追尋道統的強烈信念。

六十餘年的舞蹈創作生涯,精鍊於現代舞、原住民舞、儒舞(八佾舞)與唐樂舞,我們在老師身上見到中西合璧,新舊兼併的完美典範。帶著這份悸動,前往當今世界工廠的指揮所北京,明顯感受到同樣的企圖,卻在不同際遇底下所展現出的差異性。

閱讀全文

POTS WORLD:破世界

Posted: 20 Oct 2011 04:30 AM PDT

攝影就是力量:傳奇女攝影師Gisèle Freund回顧展
「我想要捕捉人們的快樂、痛苦、希望與恐懼。」法國聖羅蘭基金會( Yves Saint Laurant Foundation)自今年10月起至2012年1月推出女攝影師吉賽爾‧芙倫德(Gisèle Freund,1908-2000)的回顧展,她寫的《攝影與社會》(Photographie et sociètè)一書是最早從社會學的角度談論攝影的劃世代經典之作,至今影響深遠。猶太籍的芙倫德出生於德國柏林,先於法蘭克福學院修習社會學與藝術史,後來加入反法西斯組織,輾轉流亡至巴黎,繼續進入索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集社會學家與攝影師於一身的她曾走訪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巴西、祕魯、墨西哥等國,積極實踐她希望以攝影反映社會、批判社會的理念,作品曾發表於《生活》(Life)與《時代》(Times)等雜誌。創作生涯中曾拍攝高達180多位的藝術家與文學家等名人,包括西蒙‧波娃、維吉尼亞‧吳爾芙、亨利‧馬諦斯、羅曼‧羅蘭以及阿根廷前第一夫人艾薇塔,她說這並不是單純的人像紀錄,而是希望透過攝影再現他們獨一無二的精神性。她曾被推選為法國攝影創作協會的主席,並獲頒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其藝術貢獻獲得極高的推崇與讚揚,享年91歲。此次特展聚焦於芙倫德早期1933年至1940年的肖像作品,觀眾可以再次透過她的敏銳之眼,感受與時代交會,強而有力的精采瞬間。(新聞來源:Pierre Bergè Yves Saint Laurent Foundation)(譯:凃倚佩)

閱讀全文

金剛芭比與蔡琴男娃的前世今生:《你從不知道我想做的不只是芭比女孩》

Posted: 20 Oct 2011 04:26 AM PDT

文/陳韋臻

聽媽媽說,我小時後都不玩娃娃,但我總有個鮮明的印象,我曾經在琴房中,默默地把芭比娃娃的衣服撕開,看看一個「芭比娃娃」的裸體到底什麼樣,結果,沒有小石縫沒有兩點的蒼白一片,讓我驚慌失措。聽一個T友人說過,她小時候曾經壓在娃娃身上吻她,她笑說:我會「強暴」她。有一對拉基兄妹,小時候拉妹拿肯尼,基兄玩芭比,還留有張照片為證。作為一個被各種人投射、喜好、無感或厭惡的芭比,這回被劇場妖團「紅綾金粉」拿來改造、演譯兼否定,大炳余炳賢與林藍斯兩位扮裝皇后,一個在演藝圈以反串走跳,又嗑藥落底,一個是九零年代出沒在gay吧裡的反串妖姬,「芭比女孩」究竟如何被他們上身?卸下後內裏什麼模樣?一場戲結束,掀開華服慘白一片的芭比黯然失色。

閱讀全文

寧靜大屠殺─高層金融的戰爭邏輯

Posted: 20 Oct 2011 04:25 AM PDT

文/黑彌.艾海哈(Rémy Herrera) 
譯/林深靖(台灣立報)

歐巴馬總統相對開放的思維還是無法遮蔽他身旁的那一群策士……他們基本上還是舊朝的那些經濟學人,依恃的是舊日的教條,而且與金融高層的關係十分緊密。

美國金融圈最高戰略

緊密到什麼地步呢?一直到今天,他們還企圖挽救金融集團虛擬資本大幅貶值的惡性循環,而其所謂振興方案基本上還是新自由主義那一套(雖然有時候套上「凱因斯」的形容詞)。

閱讀全文

《衛報》週評:占領華爾街運動可能改變美國政治

Posted: 20 Oct 2011 04:24 AM PDT

節譯/葉興台

上個月底,數百名沒有組織的自由派運動人士,突進美國經濟的中樞華爾街,抗議美國日益擴大的收入不均和企業獻金對美國民主的束縛。「占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運動原先希望吸引數千名抗議人士,但最後出席人數少到令人失望。只有自由派媒體報導這場抗議行動,紐約時報的一篇嘲諷意味的報導,形容這群抗議人士是在參加嘉年華會,置身於街頭劇場,反映了很多人的心情。在民粹能量通常侷限於反政府保守右派的時代,若有人形容這些抗議行動不過是進步民粹政治的另一場失敗,應該被原諒。

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指出,經過一個月,情況就天差地別。「占領華爾街」運動不僅活下來,而且引起美國大批憤怒民眾的注意,變成一股有極大潛力徹底撼動美國政治的全國性力量。在美國各大城市,類似的抗議行動如雨後般春筍竄起,而且包括倫敦在內的蔓延到全世界。

閱讀全文

天下沒有可憐人-勞資關係的共構性

Posted: 20 Oct 2011 04:21 AM PDT

文/倪世傑

魏德聖導演在接受媒體訪談時相當有感觸地說,其它同業告訴他如果在南韓、日本是拍不出《賽德克‧巴萊》的,原因是只要一個月發不出薪水,員工就罷工了,電影豈又拍得下去?而台灣這邊的製作組,不僅忍受幾個月的無薪,還常貼錢支應大小費用,員工的熱忱令他相當窩心。

閱讀全文

哥倫布與FTA-新世界已老

Posted: 20 Oct 2011 04:20 AM PDT

文/李亮

10月12日,美國國會正式通過了與韓國、哥倫比亞、巴拿馬等3個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FTA)。1492年的這一天,也正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日子。此一巧合對當前事態的發展,實有奇妙的隱喻。

閱讀全文

聖約翰的草藥(No.260):【幻像】

Posted: 20 Oct 2011 04:17 AM PDT

音樂靠邊站:《Endless Now》、《Paradise》、《Invitation》、《Leave No Trace》

Posted: 20 Oct 2011 03:32 AM PDT

文/boyethAn

藝人:Male Bonding
專輯:Endless Now
發行:Sub Pop

年初時聽Yuck的首張同名大碟《Yuck》時、曾一度令我想起Male Bonding,理由很簡單,同是來自倫敦的樂隊、彈奏的卻是Dinosaur Jr.、Nirvana那種很「美國」tone的八、九O重型吉他音樂,界於Punk與Lo-Fi、Noise Rock之間。Male Bonding去年的首張處男大碟《Nothing Hurts》非常爭氣地拿下了英美兩地、如BBC、NME以及Pitchfork的一致盛讚,又剛好搭上Noise Rock的順風車,才一張唱片即嚐到走紅的滋味,你說接下來該怎麼辦?既然如此,Male Bonding乾脆一不作、二不休,直接飛往紐約灌錄第二張大碟《Endless Now》,然後找到曾操刀Dinosaur Jr.、Kurt Vile、Sonic Youth等人唱片的超級製作人John Agnello坐鎮監製。在專業音樂人與技術的潤飾下,Male Bonding的Lo-Fi與D.I.Y.音樂精神不再,換來的是更加痛快淋漓的美式音樂洗禮,頗具早期Mudhoney與當年Ramones完美結合下的成果。

閱讀全文

淡雅的手痕:《沙灘上的腳印》

Posted: 20 Oct 2011 03:23 AM PDT

文/陳德政

藝人:王榆鈞
專輯:沙灘上的腳印
發行:獨立發行

今年四月在寶藏岩的尖蚪巧遇王榆鈞,從她手中接過《凹》,記得當時店內正播著Velvet Underground的〈Candy Says〉。《凹》是榆鈞於2009年出版的首張EP,只收三曲,總長近半小時,是頗具後搖滾氣息的長篇作品。至今這張CD仍被我放在音響中播送,未曾拿出。聽著瑰麗而充滿想像力的靈動音符,我對遲了一年才仔細聆聽如此傑出的本土音樂工作者感到慚愧。

《沙灘上的腳印》是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2010年的劇作,導演徐堰鈴詮釋法國作家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的小說《勞兒之劫》(Le ravissement de Lol V. Stein),由榆鈞製作現場音樂。謝幕後,她將原先的劇場配樂做更進一步的發展,錄製成《沙灘上的腳印》概念專輯,是劇作聽覺面向的延伸,也可置於文本之外,視為有其獨立生命的作品。

閱讀全文

重返純粹的歲月:《Solid State Recital》

Posted: 20 Oct 2011 03:18 AM PDT

文/海德

藝人:Puressence
專輯:Solid State Recital
發行:Townsend Music Limited

「Alternative- Divine」是已經化為歷史陳跡的Melody Maker雜誌,用來形容來Puressence的複合標籤,之後就再也沒有更好的形容詞可以描繪這個第一代的Brit-Pop樂團。從英搖末世裡重生的前一張專輯,是個失落於榮光歲月與改革創新的迷惘。但是新專輯《Solid State Recital》裡,來自曼徹斯特五人組又找回了當年的自我,並且帶有某種舊時代的美好,畢竟那樣黃金歲月屈指一算也屆十七年,太快太新的音樂從生命裡剝落,許多人只盼重現追憶裡的美麗。

閱讀全文

生死困惑中的青春成長:《永遠在一起》

Posted: 20 Oct 2011 03:15 AM PDT

文/但唐謨

《永遠在一起》是一部關於生命和死亡的電影,不過並不會讓人覺得哀傷,因為這部片也是在講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兒童,一個生命剛剛才開始,根本還對生命一無所知,但是卻被迫必須去了解死亡的小孩。

這個小孩才十二歲,青春期都還沒正式開始呢,他的身形單薄,用左手寫字,而且,他得了白血病,必須長期接受治療。或許因為疾病,這孩子對許多事物的認知,都超出了他的年紀,也讓他略有一點小眼袋的臉上,多了一份仍然屬於童稚的成熟感。儘管如此,他還是個小孩,一個百分之百的十二歲小朋友……。兒童和死亡,我們都很不忍心拿來相提並論,但是這部電影卻帶我們透過一個天真孩子的視界,跟著他一起去探索人生最大的恐懼,死亡,突然間變得可愛了。 這孩子的生命正在逐漸消耗,但是心智仍然像一般孩童那非常迅速地在成長當中,仍然對生命好奇。

閱讀全文

高雄電影節:《復仇者之死》與《奇異馬戲團》

Posted: 20 Oct 2011 03:08 AM PDT

文/李幼鸚鵡鵪鶉

電影學者中,高雄的一位青年才俊很早就提醒我千萬不要錯過2011年高雄電影節有部很像雷奈的電影,說我一定會喜歡。只是,我不知道片名,所以我在看日本導演園子溫2005年電影《奇異馬戲團》的時候不免胡思亂想,莫非就是這部片?可是我覺得只是一絲像雷奈,卻有三分似費里尼。只怪我自己遲到幾分鐘,完全不敢奢談亂扯。後來聽這位學者說的片名好像是《女神我最大》。承蒙沈孟潔與陳怡潔幫忙,我有緣先看了DVD,而且一波多折。

閱讀全文

餘燼和餘生:《希姆萊的大腦叫做海德里希》

Posted: 20 Oct 2011 03:00 AM PDT

文/PenPouch

書名:HHhH:希姆萊的大腦叫做海德里希
作者:勞倫‧比內(Laurent Binet)
譯者:馬向陽
出版:野人 2011 / 08

「HHhH」這列字母,除了是書名縮寫,作者也點出它恰是「希特勒(Hitler)─希姆萊(Himler)─海德里希(Heidelich)─大屠殺 (Holocaust)」的連結:納粹三巨頭的惡棍列陣,以及最終那黑洞一般的焦黑奇異點。讀完此書,我認為不妨把HHhH兼而視為:「大寫歷史(H)─ 歷史學(H)─小寫/小說歷史(h)─歷史書寫(H)」四者的魚貫疊合、參差交錯。

作者勞倫‧比內(Laurent Binet)聚焦布拉格,描述納粹佔領捷克期間、反抗軍刺客暗殺納粹總督海德里希的行動,以其前後始末側寫二戰前夕納粹橫掃中歐;同時,書中也坦陳作者在研究/寫作過程中,反覆斟酌「歷史書寫」和「小說寫作」、推敲「文獻史料」與「文學詩藝」之間,恆久的錯綜瓜葛和複雜運動。

閱讀全文

如何擴大社會參與?

Posted: 20 Oct 2011 02:49 AM PDT

文/鄭亘良

書名:下班時間扭轉未來(Cognitive Surplus: Creativity and Generosity in a Connected Age)
作者:克雷.薛基 (Clay Shirky)
譯者:吳國卿
出版: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1 / 09

《下班時間扭轉未來》的英文原名叫Cognitive Surplus,即認知剩餘,隨著工時縮短、空閒時間增加,加上網路科技的發展,人們從被動的、難以彼此發生關聯的媒體(報紙與電視)消費個體,重回過去社群的活動關係,且更為彈性、更為跨越地域性與時空、並讓使用者更能主動參與,因而產生新的社會關係與力量,也有助於公民參與的可能性。因此,認知剩餘,即是人類生產方式的轉變、科技隨著人群之需發展、以及群眾參與社會方式的需要,彼此相互影響、必然也偶然地發展出一種人際串聯的方式,進一步創造新的社會價值,甚至帶來社會公共化的潛能。

閱讀全文

不願面對的過去都如影隨形:《墮落的信徒》、《銀天鵝》

Posted: 20 Oct 2011 02:47 AM PDT

文/曾谷涵

書名:墮落的信徒、銀天鵝
作者:班傑明.布萊克(Benjamin Black)
譯者:陸劍、唐克勝
出版:書林 2011 / 08

不願面對的過去都如影隨形地緊緊跟隨我們,在某一天驀然回首時,龐然地撲面而來。創作者賦予角色必然的使命,使他們一舉一動都顯得難以推託。但在現實裡眾生豈有自性?萬有斯空,無所願樂,每一個舉動都牽扯著過去未來,這也是小說家筆下不容置喙的力量。

班傑明.布萊克(Benjamin Black)彷彿洞穿了人性的缺失,藉由一言難盡的苦難帶出每個角色的賞罰榮辱,也成為主角奎克的行蹤。他冷靜從容表述每一個不幸的環節,引導讀者不是去反省自己或面對死亡,而是強烈體會此刻情境當有的思維,猶如一杯酒當有的傷痛或歡愉,不去為了有更深的領會反而恍然無覺。因此故事的脈絡不是對兇手的追逐,也不是對解謎的狂熱,而是奎克對生者的感念與死者的憑弔,那也是對人的信任與對世界的好奇。我們早就知道有些謊言,但可有勇氣揭穿。

閱讀全文

2011/10/21-2011/10/30 Pots Choices:活動推薦

Posted: 20 Oct 2011 02:40 AM PDT

勞動/娼妓/身心障礙 街角文化論政+流動影像展 系列活動

圖/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提供

系列一【看布袋戲‧看照片‧聽故事:性和殘缺裡反映的政治】

★時間:10/30(日) 下午2:00
★地點:萬華剝皮寮鄉土教育中心2F會議室(捷運龍山寺站,從靠近廣州街與昆明街的門口進入)
戲劇:霹靂DDD‧真人布袋戲 之《當小姐成為我的鄰居》
演出:嘿咻綜藝團+性福團
主持:王芳萍(人民民主—人民老大參選連線秘書處)
與談人:鍾君竺(日日春協會執行長、萬華中正區擬參選人)
周志文(肌肉萎縮重度肢障、自立生活推動者、異於常人算障團老大、萬華中正區擬參選人)
劉哲彰(因罹患小兒麻痺重殘、自立生活推動者、異於常人算障團老大、大同士林區擬參選人)

閱讀全文

2011/10/21-2011/10/30 Pots Choices:Opencity

Posted: 20 Oct 2011 02:31 AM PDT

□活動、講座、研討會

●夜之巴別塔沙龍
性別與社會系列-主持人:同志導演及作家/陳俊志
10/25(二)單親爸爸育兒經│電視主持人/廖偉凡
動漫電玩祭系列-主持人:依斯特日韓音樂中心店長/王謙謙
11/02(三)宅男與腐女的反抗│台大智活中心創新服務組專案經理/余曜成、動漫文化業餘研究者/古孟釗
藝術與社會系列-主持人:月光小棧負責人/李韻儀
11/01(二)藝術的社會實踐│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吳瑪琍
11/08(二)藝術與環境運動的接軌│台灣歷史博物館公共服務組組長/許秀雲
11/15(二)從飛碟屋到蚊子館│北藝大美術系助理教授/姚瑞中

閱讀全文

2011/10/21-2011/10/30 Pots Choices:QGENDER

Posted: 20 Oct 2011 02:27 AM PDT

□活動、講座

●老年同志講座(人可以老 愛要照做)
時間:10月23日19:00~21:30
地點:臺北市活斯福路二段70號12樓(古亭站七號)
電話'02-23921970

閱讀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