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POTS Weekly

POTS Weekly


藍色黃金大作戰

Posted: 08 Sep 2011 09:10 AM PDT

文/實習記者林慧貞、陳韋臻

水、空氣和陽光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曾幾何時,老天爺賜給這片大地的水不再屬於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政府成為水權的掌控者,打著蓄水名號或發電所需,甚至公然將農用水移做工業用水。另方面,搶水悲歌揚起,台灣水資源還面臨的另一個險境,便是工業廢水污染的威脅。千百年來依賴河水而作的農民們不知道,用了世世代代的水已成為政府財產,使用的標準幾乎以科技發展為基礎,枉顧人民的生計需求與健康安全。本期封面故事將從與農搶水和水污染的問題著手,從中檢視台灣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

閱讀全文

實習記者手記:硬著頭皮去冒險

Posted: 08 Sep 2011 06:56 AM PDT

文/黃品瑜

人生很多事情,往往我們想做,卻沒有勇氣實踐。然而今年暑假,卻讓我做了很多雖然想做不敢做,卻必須硬著頭皮去做的事情。

我記得那是個傾盆大雨的傍晚,為了提早熟悉未來的實習地點,我撐著傘,走到報社大樓。當下的確有點訝異,畢竟是這麼有思想和個性的報社,竟就這麼坐落在如此制式的辦公大樓當中。爾後正式進入實習,參與過第一次的編輯會議後,我已經被一堆堆結構不結構的名詞打倒在地。這樣的實習,我又感激又悔恨。感激的是,報社竟然讓我這樣愚拙的人進來了;悔恨的,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不夠了解深入、沒有想法角度,很難有所成就。但是沒有失敗的人生,又怎麼稱得上人生?我還是很慶幸曾經有過這麼一段時光。

閱讀全文

POTS WORLD:破世界

Posted: 08 Sep 2011 06:54 AM PDT

警世的詭異玩具:英國藝術團體「桃樂絲」的人道創意
當《玩具總動員》裡的阿兵哥小綠人不再雄赳赳氣昂昂,卻以坐著輪椅的傷殘形象、舉槍自盡,或是強暴婦女的樣貌現身?玻璃球裡的城市雪景變成一座工廠,搖一搖,沒有輕柔的雪花掉落,卻是巨大煙囪噴出黑色灰燼?裝飾聖誕樹的松果變成一顆顆銀色的手榴彈?這些怪模怪樣、異於尋常的玩具傳達了甚麼寓意?以上的設計概念均來自於英國的藝術團體「桃樂絲」(Dorothy Collective),他們將人道關懷放入大眾熟悉的物品中,刻意去脈絡化,以「顛覆日常的詭異」刺激消費者的思維。傷殘系列「Casualties of War」表現了軍人在戰爭中遭受的身體傷害與精神壓力。玻璃球作品「No Globes」則以黑色幽默嘲諷日趨擴張的汙染地景。聖誕裝飾系列「Xmas Declarations」將一顆顆的松果化為手榴彈,提醒我們在歡慶節日的同時,世界上仍有許多人在戰火中受苦。「桃樂絲」曾獲英國最具代表性的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D&AD)肯定,他們並不擔心這些帶有恐怖意味的設計會觸犯消費者,反而希望把複雜的政治議題透過簡單的媒材表現出來,引發更多人的關注。(新聞來源:UTNE)(譯:凃倚佩)

閱讀全文

《衛報》週評:利比亞衝突是一場關於石油的戰爭

Posted: 08 Sep 2011 06:46 AM PDT

節譯/葉興台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利比亞的衝突若不是為了石油,就是與石油有關,該國經濟幾乎完全仰賴這種碳氫化合物,利比亞過渡政府的主要目標就是讓油井儘快恢復運作。

在此同時,英國和法國開始擔心未來的能源供應,在的黎波里的政治塵埃尚未落定之前,兩國已在討論分配誰該享有石油收益(就像西方軍事介入伊拉克後,英國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公司再度重返伊拉克一樣)。

英國政府一直與若干石油業者密切合作,促成利比亞的政權更替,倫敦石油交易商Vitol與英國國際開發部長鄧肯(Alan Duncan,為Vitol的潛顧問)曾多次舉行會議,在其他石油業者設法斷絕格達費部隊的燃料供應時,Vitol在提供利比亞叛軍汽油上扮演關鍵角色。這是一種重挫格達費部隊後勤的務實行動,或是西方政治和石油業是如此緊密結合,以至於兩者的議題已無法分辨的強力象徵?

閱讀全文

國光石化回落對岸古雷半島-坐等污染自海西回襲台灣

Posted: 08 Sep 2011 06:44 AM PDT

文/趙萬來

當反國光石化的正義人士猶且陶醉在空前大勝的情境中,猝然發覺,上周四經濟部長施顏祥作勢允許國光石化轉進200浬海面外的深水良港古雷,對反中情結甚深的民進黨而言,不會在意污染中國,但對虔信環境正義的人士而言,嫁禍於鄰,恐亦禍延自己,是則古雷成案情何以堪!

閱讀全文

「日本精神」抬頭的前夜-日本的財經複合危機

Posted: 08 Sep 2011 06:38 AM PDT

文/官土生

日本從80年代的「日本第一」、「模範日本」的最風光時期,跌落到「失落的日本」,將近30年。政治經濟問題積重難返;首相更迭頻繁,政治空轉,貧富差距擴大雇用不安,使社會民心日愈保守化,民族主義抬頭。

閱讀全文

聖約翰的草藥(No.257):【為什麼】

Posted: 08 Sep 2011 06:34 AM PDT

音樂靠邊站:《A Different Kind of Fix》、《The Devil's Walk》、《NewVillager》、《The Last Summer》

Posted: 08 Sep 2011 06:29 AM PDT

文/boyethan

藝人:Bombay Bicycle Club
專輯:A Different Kind of Fix
發行:Island Records

北倫敦正處於多事之秋,最需要一股正面鼓舞的力量時,Bombay Bicycle Club挺身而出,推出了樂隊第三張錄音室大碟《A Different Kind of Fix》。由三名同窗好友所組成的前身樂隊The Canals釐定雛型後,在另一名成員Ed Nash加入後,先是更名為Bombay Bicycle Club,再與The Holloways、The Young Knives一同參加Road to V的樂隊選拔,2007年在NME的推波助瀾下,以首張自製EP唱片《The Boy I Used To Be》順利出道。頭兩張專輯於英國本土獲得不俗的評價與聲望,尤其上張詮釋Acoustic的大作《Flaws》一舉攻入專輯榜第八位。新專輯《A Different Kind of Fix》遠赴德國漢堡、美國亞特蘭大以及家鄉倫敦三地錄音,再次延請首張專輯製作人Jim Abbiss、Animal Collective的Ben Allen夥同主唱Jack Steadman聯合監製。不再執著於清湯掛麵的Soft Folk路線,今次樂隊亦嘗試加入更多合成電子樂器的伴奏,首波單曲〈Shuffle〉即是最佳的佐證。

閱讀全文

請先放下回憶

Posted: 08 Sep 2011 06:15 AM PDT

文/海德

藝人:Driver Drive Faster
專輯:Open House
發行:Akoustik Anarky

如果有「新曼城幫」這種東西,那肯定是媒體或樂迷的杜撰之詞。雖然新血沒辦法與前輩的豐功偉業相比,不過我們仍會期待藏在他們的DNA裡那份歷史的榮光,可是往往只增加徒然的包袱,所以聆聽Driver Drive Faster,不需要強調他們的出身。

少數人或許知道Driver Drive Faster的前身叫做Polytechnic,那是一個比較具有曼徹斯特連結性的名字。但是新生的樂團已經嗅出不那樣的氣息,反而妳會聞到更加古典更迷離,甚至是不屬於英倫三島的老舊聲音。就在妳驚訝於那樣披頭四的經典六零旋律、靈魂樂的高亢和爵士樂的即興,還有民謠版的Mercury Rev.氛圍,就在感受那些驚艷之前,搶進耳朵的將是樂器編曲的分離度和音場的建立,人聲與樂器彷彿相距遙遠,鋪上一層不同於石頭玫瑰的詭異空氣感,配上獨特的變奏能力,幾乎要錯認成來自紐約的Art-Rock組合。

閱讀全文

柏林電音雙星向經典致意:《Re: ECM》

Posted: 08 Sep 2011 06:09 AM PDT

文/boyethAn

藝人:Ricardo Villalobos & Max Loderbauer
專輯:Re: ECM
發行:ECM

對於當代爵士、古典樂迷而言、ECM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這個由德國人Manfred Eicher於1969年慕尼黑所創立的音樂品牌,迄今已超過40餘年。而Ricardo Villalobos與Max Loderbauer,一位是活躍於柏林及歐洲的智利Minimal Techno電子樂手、一位是Sun Electric、NSI等樂團的核心成員;是什麼樣的因緣巧合?讓這兩位柏林電音雙星走在一起,為ECM這個德國乃至全歐洲最重要的爵士音樂品牌,擦出了《Re: ECM》這樣的新音樂火花。

閱讀全文

民族解放過程中的女性成長史:《世上最美的奇蹟》

Posted: 08 Sep 2011 05:52 AM PDT

文/但唐謨

美國導演朱利安施納貝爾(Julian Schnabel)只拍過五部電影,剛好都被我看到。他的電影,包括一部紀錄片,都是真人實事,例如:美國畫家(《輕狂歲月》,1996),古巴詩人(《在夜幕降臨前》,2000),殘障作家(《潛水鐘與蝴蝶》,2008),雖然都是傳記,題材各有不同,但是這位導演似乎對於個人的生命史非常感興趣。這部電影:Miral(米瑞爾,女主角的名字),也是根據一位以色列女性傳記小說改編,主題在回顧過去六十年間的以巴衝突血淚史,只是不知道為什麼,中文片名竟會變《世界最美的奇蹟》,感覺整個歪掉了。

以色列巴勒斯坦主題的電影,出現在台灣的電影院的機會不少,而且多半是以色列電影。《世界最美的奇蹟》卻是美國出品,導演朱利安施納貝爾是美國的猶太人,這部片中他仍以一貫的人道精神和藝術化的個人風格,敘述近代以色列掌權之下的巴勒斯坦。這也是四個不同世代的巴勒斯坦女性的故事,她們在正義和希望匱乏的環境中,努力艱辛地追求近乎不可得到的理想,也就是:巴勒斯坦的國家認同。

閱讀全文

日落之時,怎麼活下去?-專訪吳汰紝、吳德勝

Posted: 08 Sep 2011 05:50 AM PDT

文/陳韋臻

在今年夏季這片國片大熱中,有時候我會默默想起九零年代觀看紀錄片的一種氛圍:在國片依舊低迷之時,部分紀錄片導演其實是扛著攝影機,低頭彎腰繼續撐起台灣觀眾對國片的信任與支持。而今,國片已經起來了,部分紀錄片導演還是埋頭繼續創作、拍攝,盯著鏡頭裡的主角,想盡辦法說些故事。吳汰紝就是其一。

2002年《快不快樂四人行》是吳汰紝的第一部紀錄片,一出聲就摘下當年北影最佳紀錄片獎;而後,幾乎每一、兩年,吳汰紝都會推出新作品。不若許多紀錄片導演會替作品插上社會議題的大旗,吳汰紝回顧起這幾年的作品,她說,最初是在自身生命低盪時,「想知道別人怎麼活下去的」,因此出現了紀錄精障患者家庭的《快不快樂四人行》一作,出現了預料外的紀錄片拍攝效應:「拍片幫助我和別人建立關係」。這樣一路走來,吳汰紝無論是婚姻系列(2005年《囍》、2008年《尋情歷險記》),或者親情系列,從2004年紀念母親的《再會吧,1999》,再到最近《日落大夢》中父親的身影,或者手上即將開拍關於職場母職的《帶孩子,上班去!》,一場一場都是關於自身生命經歷或未來的探問。

閱讀全文

墨西哥血腥聖人的暴力之花─《快接近了! 傑淇和傑克夢遊仙境》

Posted: 08 Sep 2011 05:43 AM PDT

文/陳佳汝
圖/馮大衛攝

這不是一個好看的表演。血腥、槍枝、暴力、毒品、缺乏的恐懼、不信任的愛情……。一場充滿黑暗的婚姻儀式,鋪陳了一段即將來臨的人生風暴。充滿祝福的婚姻,喜氣洋洋的大紅色,難道這就是理所當然的幸福?一場跨國的跨界藝術表演,來自台灣、墨西哥、奧地利三地藝術家的合作;異教般的神壇裝置、迷幻的影像、一場遊走在真實與夢幻間的生存掙扎,呈現了一段血淋淋地墨西哥經濟殖民史,這確實不是一場所謂好看的表演,些許的神經質,伴隨著恍惚的呢喃、激烈的生死格鬥,有些幽默,有些血腥,它讓你正視國家機器的殘酷暴力;它是墨西哥的暴力之花,也是一場不該被忽視的精彩表演。

閱讀全文

教育神話破滅備忘錄:《霸凌女教師》

Posted: 08 Sep 2011 05:42 AM PDT

文/大圈仔

傑克‧卡斯丹(Jake Kasdan)自《橘郡男孩》(Orange County)之後,今年再度推出另一部揭穿教育神話的新作──《霸凌女教師》(Bad Teacher)。繼承《橘郡男孩》的諷寓風格,《霸凌女教師》再度警示世人:在教育產業化的今天,學校不再是夢想的搖籃。

傑克‧卡斯丹2002年執導的《橘郡男孩》,內容講述一位出生自美西小鎮的文科班資優生,一廂情願地以為進入史丹佛大學後,就會有無數氣質美女終日和他談論喬伊斯、福克納或托爾斯泰等大文豪的作品,但不幸事實當然並非如此。而《霸凌女教師》則更進一步地揭示:教育產業與實現夢想,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閱讀全文

向右或向左轉進?:《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

Posted: 08 Sep 2011 02:56 AM PDT

文/鄭亘良

書名: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
作者:陳明忠
出版:人間 2011 / 06

中國自1980年代實施改革開放後,國際上普遍認為中國在經濟上從社會主義轉向資本主義,右派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的勝利,而左派則認為中國離棄了馬克思。中國內部對於經濟改革評價也不一,自由派期待相應的政治民主到來,左派則在乎底層人民的生存。至於是否有所謂的「中國模式」,一直是國際政治、經濟等爭論的焦點。以上分類相當粗略,難以涵蓋近年中國轉變中各派路線與利益的交鋒,不過核心的問題是,改革開放在政治與經濟上意味著什麼,且又將中國及社會主義的實踐帶往什麼方向?

《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的作者陳明忠試圖從左派論述在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中提供一套解答。陳明忠經歷過日本殖民的歧視、國民黨的封建威權、美國帝國勢力帶來全球經濟的不平等,因而他支持民族主義以對抗帝國政治與經濟的侵略,同時從社會主義的論述與實踐中,找尋改變經濟的階級不平等。因此,這本書乃是他基於自身對於台灣、中國的民族與社會關懷,進而從左派理論與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歷史中,找尋實現這樣關懷的方向。在這樣的基礎上,作者指出,中國並非社會主義國家,只具備了形式但尚未形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條件,而改革開放的意義就是替中國朝向社會主義理想的經濟條件舖下基礎,而非轉向右派。

閱讀全文

不合法的愛情故事

Posted: 08 Sep 2011 02:51 AM PDT

文/蔡雨辰

書名:愛的不久時:南特/巴黎回憶錄
作者:張亦絢
出版:聯合文學 2011 / 08

從《壞掉時候》、《最好的時光》到《愛的不久時》,時隔八年,張亦絢再度出手,小說未演先轟動,先於副刊風靡一時,彷彿女同志年度大戲備受期待,儘管題材乍看敏感──拉子與異男的「愛情」故事。且說乍看,因為細看方知內情並不單純。小說家或許敏感於「時」,目前三部小說皆以此命名,書寫個人生命中的獨特時刻,誤打誤撞成為某時某地某群女同志的珍貴正史。回望是張亦絢一貫的姿態,然而相較前二書的沉溺與稠密,《愛的不久時》中的法國南特生活,與男子Alex一段「無以名之」的關係,在張亦絢靜冷近乎殘忍的筆下,似已提早成為歷史,疏離待之,其中的事件、場景、人物皆可詮釋、竄改、翻玩,成為小說家辯證愛情與親密關係的教材。

閱讀全文

疲軟的抒情:《以詩之名》

Posted: 08 Sep 2011 02:39 AM PDT

文/吳俞萱

書名:以詩之名
作者:席慕蓉
出版:圓神 2011 / 07

五、六零年代,因現代派引進西方理論,使得台灣詩壇瀰漫著晦澀的風格;其後出現的席慕蓉,她溫潤哀嘆的詩歌表現,正好迎合了八零年代的解嚴氛圍,既掀起通俗軟調的抒情風潮,亦引發「詩壇毒藥」的攻訐與撻伐。其實,好的藝術創作無關雅俗,僅關乎作者是否誠實地挖掘自我與他者的關係,並深刻地披露人性的真實。從席慕蓉最新詩集《以詩之名》回頭爬梳她的歷年作品,我認為她寫出大多數人渴求被愛圍捧、憑一己之執念可轉動世界運行的心願,因此她的詩作能廣泛地引起共鳴。但我以為一般論者批評她「題材狹窄」或「風格輕軟」並非其問題所在,癥結在於她簡化各種情感的維度與複雜度,只藉由物事的消長與流變,指向並映襯出自身的存在,並將糾結的人性,簡化為雪泥鴻爪的事理。此外,詩作顯露出來的作者姿態,並非她聲稱的「返回最初始的渾沌,把自己逐漸縮小成一個句點」,而是把自己擴大為世界的顯影,宣示種種確鑿的意義與結論,陷入哀憐或膨脹的境地,囿限了詩人為世界重新命名的可能性,呈現一種疲軟的抒情。這種抒情,壓縮了生命的想像空間,徒留真空的生活場景與無菌的情感狀態,於是,詩中直言的灑脫與豁達,反倒成了一廂情願的純情矇蔽,以詩之名,構築自我的神話。

閱讀全文

2011/9/9-2011/9/18 Pots Choices:活動推薦

Posted: 08 Sep 2011 02:31 AM PDT

「尊嚴 The Dignity」- 國際特赦組織50週年海報展

今年正逢國際特赦組織邁入五十週年的生日,國際特赦組織為使台灣民眾更瞭解全球人權運動的過去與未來趨勢,特別責由台灣分會策劃一項名為「尊嚴 The Dignity 國際特赦組織五十週年精選海報展」,將與全國各地具有人文藝術特色的咖啡店合作,由廣告界專業人士所精選以及透過網路票選,展出國際特赦組織歷年來的12 張人權海報。藉此讓脫離世界人權體系已超過二十年歷史的台灣社會,得以一窺過去全球人權運動的演進脈絡。

閱讀全文

2011/9/9-2011/9/18 Pots Choices:ACTIVIST

Posted: 08 Sep 2011 02:22 AM PDT

□行動、連署、募款、聲明

●[連署]給我滴水不漏的工業放流水管制標準
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1083101435100
1. 在石化業相關放流水標準中增訂『總毒性有機物』,將其餘較微量
之有害有機物,以總量來管制,以防漏網之魚。
2. 科學園區排放廢水應同時列入晶圓及半導體業放流水標準之管制。
3. 石化業、晶圓及半導體業放流水標準中應增訂生物急毒性管制標準。
4. 混合化工及石化產業的工廠或工業區,其廢水應符合石化業放流水管制標準。
台灣的河川長期遭受工業廢水所污染,解決之道除了生產工廠必須在前端做好化學品源頭管理及有害物質減量,末端的排放管制更是最後一道重要的防守線。
相關資訊請點選下列網址http://met.ngo.org.tw/node/1384

閱讀全文

2011/9/9-2011/9/18 Pots Choices:Opencity

Posted: 08 Sep 2011 02:19 AM PDT

活動、講座、研討會

●【減重抽ipad2】
全台最夯的體重管理挑戰賽開賽囉!參賽就送美國進口搖搖杯,減3公斤送時尚潮T、前三名總獎金3萬元!
◎挑戰為期4週,需出席量身4次。
◎減重超過3kg及4次全勤與量身還可以抽i pad2。
◎計算方式為減重比例:減重前kg-減重後kg/減重前kg。
報名詳情請洽:0960-610-708

閱讀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